“让古运河重生”,是2020年 11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时提出的要求。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民族遗产和文化传承。千年流淌、生生不息的大运河,从被先民一锹一镐凿出伊始,就深深烙进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无数沿运城镇因运河而兴,滋养出世代运河子孙,孕育出灿烂的运河文明。如何“统筹好人与河的关系、河与城的关系,打通运河上下游的古今文脉、各河段之间的资源要素,让千年运河焕发崭新活力”,考验着每一个沿运城市的智慧与担当。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属江淮沿线城市,位于江淮生态大走廊,北接淮水,南濒长江,水系发达、湖泊众多,凿沟通运以接大江大河大湖的做法古已有之,如春秋邗沟、西汉运盐河、东晋江都新河。大运河江苏段总长690公里,流经扬、泰、淮、宿四城共计296公里,占四成以上,且沿途遍布着众多漕运、盐运、码头、水利工程等运河生态独有的历史遗迹。近年来,四城在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富有创新的实践。
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
人与运河零距离
运河扬州段,是整个京杭大运河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悠久的运河历史不仅造就这座城市灿烂的历史,也遗留下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多年以来,古运河沿线分布着为数不少的畜禽养殖场、砂石码头、散乱污企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既严重威胁到运河水质和生态环境,也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之名不相协调。为了重现大运河舟楫如织、满河朝霞的美丽风光,增进桨声灯影、枕河而居的人文气息,扬州市委委、市政府将包括“七河八岛”及“三河六岸”区域在内的淮河入江口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80平方公里作为先导区进行建设,坚持做好水绿生态底色的“加法”和“263”专项行动的“减法”,先后实施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廖家沟饮用水源地整治等一批先导工程。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拓展优化城市沿运空间布局,更好展示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迹,着力建设运河三湾公园、古渡公园、运河风光带等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让城市历史文脉与运河风光相得益彰。
建设中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徜徉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里,抬眼即见烟水茫茫、帆影杳杳、苇花漠漠,极目远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巍峨耸立,宛如一艘即将扬帆的航船。在这里,你能真切地感受人到与运河的零距离;在这里,古运河沉淀千年的风韵正在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然而,这一水清岸绿的滨水公共空间,在2014年之前,则聚集了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80多家企业。为了建好这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扬州方面下决心、动真格、出实招、抓落实:在水里,整治河道、疏浚水系、修复岸线;在岸上,关停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不仅还原了生态湿地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绿色休闲空间,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三湾抵一坝”的古人治水智慧,更“腾笼”湾区重化工业,为规划中的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留足发展空间。
传承运河基因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更是一个涉及交通、水利、地理、历史和生态等诸多方面的文化长廊。虽然,日过千帆、商通四海的繁华景象难以复制,但沿运城市已将“运河”内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城市血脉中。
淮安市清江古闸
近年来,享有“中国运河都城”美誉的淮安,正通过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活化利用,打响“运河之都、水城淮安”城市品牌,让大运河淮安段古往风韵重焕新生,彰显“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城市特质。清江古闸,是大运河上现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闸,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南来北往的中转码头和漕运咽喉,自古便有“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名。随着城市规划和航道调整,古石闸丧失了原有功能,但淮安选择将这段珍贵的历史保留了下来,打造了一条全长15.6公里、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严格周边规划建设活动,持续进行环境整治和沿河历史遗迹、古建筑的修复,如在闸口旁保留了百年老字号浦楼酱醋部分建筑和工艺,将清江浦景区改造成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整合散落在闸口两岸的清真寺、赛珍珠故居、福音堂,复建慈云寺国师塔等历史遗迹,展示出大闸口五教汇聚的独特风貌。走过闸口,登上里运河中的中洲岛,走进清江浦记忆馆,一条深藏在博物馆里的仿古老街,瞬间将游客带回到昔日“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运河日常生活中。来到岛中码头,移步登船,夜色下的里运河水韵流流淌,两岸灯火通明的国师塔、清江大闸、常盈桥,一如康熙六下江南途径清江浦所见的那般“淮水笼烟夜色横”“红灯十里帆樯满”,继续向世人诉说这大运河绵延千年的生生不息。
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夜景
作为大运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古盐运河穿泰州城,一路向东,不仅让这座城因盐而生、因税而兴,繁荣的运河经济更给泰州人遗留下悠久的造船史。唐开成年间,日本僧人圆仁法师沿运盐河航行,途径海陵(今泰州),遇到一行规模宏大的运盐官船队,后在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到:“盐官船运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1949年,作为渡江战役的集结点和进攻发起点,泰州承担下赶造渡江船只的重担。如今,泰州已是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全国最大民营造船基地、世界最大船用锚链制造基地,从造、修、拆船到配套,泰州船舶产业产业链基本完善。
摄于泰州市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造船码头
重现运河生机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发挥着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发挥大运河优势,对江苏实现区域互补、南北联动、跨江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头枕”骆马湖,“脚偎”洪泽湖,“腰缠”古黄河、大运河,湖泊静谧、河流奔腾,昼夜不舍地滋润着宿迁这座城市“水韵名城”。如何更好地让它因水而兴呢?
摄于宿迁港
2020年12月19日9时18分,在运河宿迁港码头,一个挂有“运河宿迁港2020年第10万个集装箱”横幅的集装箱被稳稳吊起并装上货轮,标志着投入运营只有4年的宿迁港正式迈入了内河年吞吐量十万标箱大港行列。宿迁港的开通,不仅改变了该地区过去传统的公路运输模式,更重新唤醒了这座城市的运河基因。如今,该港已形成“立足三县两区、辐射苏鲁豫皖”的格局,辐射半径达200公里。仅2020年1—11月,宿迁港吞吐量在全省内河码头中位列第二,约占全省内河港集装箱总量的19%。未来,宿迁港将以“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全市产业集聚的高地、铁水联运的枢纽、产城融合的试点”为目标,为宿迁经济融入长三角、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一条高效快捷的物流大通道。
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车间
目前,一个千亿能级的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在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已现雏形。天合光能、聚灿光电、龙恒新能源等龙头企业“超级工厂”纷纷落户,预计到2025年突破1000亿。其实,2018年之前,宿迁晶硅光伏产业还是“白纸一张”。良好的营商环境、优惠的招商政策、便捷的通达交通,很多苏南企业纷纷北上来此投资办厂。仅2020年6月的一场宿迁市宿城区在苏州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就达成29个项目投资协议,协议总投资109.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