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众融媒体 | 群众原创

一道残墙映初心

“百年初心·红色龙岩”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之二
发布时间:2021-06-03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社     作者:本刊记者 王昆鹏 陆国建    

  一道残墙就是一所故居,一道残墙彰显使命初心。

  这所特殊的“故居”位于福建省龙岩永定区金砂乡,5月19日,“百年初心 · 红色龙岩”——全国党刊全媒体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采访团来到革命先辈张鼎丞同志故居,跟随永定区委党校讲解员一起探寻这所故居背后的故事。

  张鼎丞,1898年12月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省长,第一、二、三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28年6月底7月初,张鼎丞策划并指挥了震撼八闽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永定暴动。永定暴动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报复张鼎丞,派兵连续三次焚烧他们的房子,当时就只剩下这一段被烧得发黑的残墙。


  作为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在张鼎丞的影响下,张鼎丞一家都参加了革命。他的母亲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后病重不愈辞世;父亲在红军长征后遭敌人“清剿”杀害;时任永定县军事部长的弟弟范炳元被敌人割下头颅;经常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的堂妹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15岁。

  尽管自己居功至伟,家人也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张鼎丞始终不忘初心,不但从未想到利用手中职权为个人谋一点私利,甚至对自己的子女要求更为苛刻。外地工作的大女儿为了更方便照顾自己年迈的公婆,准备向组织申请调回北京工作,张鼎丞知道消息后马上找女儿女婿谈话说:“你们的妈妈,党和组织上会照顾的。再说,现在有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也有家中有困难的,如果都要求调回北京,能办得到吗?我作为领导干部,决不能带这个头。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我们只能暂时牺牲个人的家庭幸福。”

  他还曾留下“四次辞官”的佳话。1945年,曾经和粟裕互相谦让华中军区司令员职务;1954年,中央已经明确让他当中组部部长,他说还是让更加熟悉地方同志的人去当吧,后来是邓小平担任了部长,而他担任了第一副部长;1964年,他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了,不太能胜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了,让更年轻有为的同志来;1980年,又积极响应和推动国家领导人制度改革的号召,主动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多次建议张鼎丞重修他们家的房子,但他始终没有同意。1964年8月,当张鼎丞从永定暴动纪念馆负责同志的来信中得知准备重建他家的房子作为纪念馆时,张鼎丞立即回信说:“我过去在金砂住的房子,根本不应该考虑重建。……一个革命者,应当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绝不可为少数人服务,更不可为自己服务。任何时候都应当以大多数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家乡人民理解了张鼎丞的良苦用心,此后就再也没有提起重修他们家的房子了。所以直到今天,张鼎丞的故居只是这一小段残墙。

  1981年12月16日,张鼎丞因病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生前的遗愿,丧事从简办理,不成立治丧委员会,不向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只在报上发表逝世公告与生平事迹。1982年1月1日,张鼎丞的骨灰撒在他深爱的闽西大地上。

  张鼎丞,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段历经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的残墙,不仅仅是一段残墙,更是一座熠熠闪光的人格丰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