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从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始的,开局虽然略显老套,但赵匡胤的大宋此后却不同凡响,令人刮目相看。
不折腾:让宋朝富甲天下
赵匡胤是职业军人出身,按理说应该好勇斗狠,热衷攻伐,重武轻文。谁料到这位宋太祖竟然是个热爱生命、热爱世界和平的好男儿,解决事情尽量避免杀戮。
比如初登大宝不久,赵匡胤就在太庙的一间密室中立了一块碑,此后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识字的太监带到密室里瞧瞧那块碑。碑上到底写了些什么,除了皇上谁也不知道。直到金军攻破汴梁城,打进太庙才真相大白,碑上赫然书写着三条,大意是:第一,不杀柴氏子孙(后周的后裔),如果他们谋反,就在监狱里让他们自尽,不能公开杀掉;第二,不杀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谏臣;第三,子孙如果违背了前两条,天诛地灭。
这“勒石三戒”不仅给大宋历代皇帝划下了执政的底线,也给大宋的经济方针定下了基调,通俗来讲就是三个字:不折腾。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能和平解决争端,就不诉诸武力;对内能调和矛盾,就不激化冲突。
在不折腾国策的指引下,大宋的经济一举超越了此前历代的各项纪录。宋朝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6亿贯(1贯=1000文),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高的时候也能达到1亿贯。这样的收入记录在古代中国不仅空前,也堪称绝后。比如明朝在财政收入上比北宋差了整整一个数量级,清朝康乾盛世时状况稍好,但也不及北宋财政收入的一半。
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司马光曾经痛心疾首世风日下,连农夫走卒都穿丝质的鞋子,实在太奢靡了!看看《水浒传》里的那一百单八将上水泊梁山的原因,有因杀人放火来的,有因触犯朝廷律法来的,有游手好闲图快活来的,就是没有穷困潦倒吃不上饭来的!
在经济上,宋朝同其他朝代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开源,就是海外贸易搞起来了。
原本古代中国通过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做贸易,但宋朝建立没多久,西北的党项人就起兵造反,建立了西夏,阻断了宋朝与中亚、西亚的陆上贸易通道。不得已,宋朝的对外贸易转向了东南沿海,竟然开辟出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等十几个沿海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广州、泉州和明州的贸易量最大,特别是泉州,在南宋时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虽然不能直接从陆上丝绸之路做长途贸易,但宋朝还是积极与陆上邻国开展贸易。比如宋朝在与金、大理的交界处开设市场,对外出口药材、茶叶、棉花,进口人参、毛皮、马匹等。这些陆上贸易的收益也不容小觑。
募兵制:并不单纯为了作战
赵匡胤坐江山的时候,麾下的军队才不足40万。就这些军队,赵匡胤还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让手下大将把各自的军权都交了出来,集中在赵匡胤一个人手中,这些昔日大将拿着养老钱享清福。此后,北宋的军队逐渐壮大,到了北宋中期的时候,军队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人。从军队构成看,士兵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驻守汴梁地区的禁军,《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落草前的职业就是80万禁军教头;剩余的军队属于厢军,驻扎在地方各处,人数远比禁军要少,而且待遇也低一些。每个禁军每年要消耗约50贯,厢兵每年消耗30贯,单是这百万大军的军费,就高达四五千万贯。
除了富甲天下的大宋,没有哪个朝代能维持这么大规模的常备军,而且士兵待遇还相当优厚。曾经有位西方学者感叹,当时欧洲小国的君主,都不如汴梁城把门的守卒生活条件好。
北宋招募庞大的军队,并非单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解决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各个朝代要获得兵员,无非采取两个办法,一个是征兵,一个是募兵。征兵就是强制老百姓参军入伍,而募兵就是花钱雇佣老百姓参军入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长期坚持募兵制的朝代,它的大军都是花钱雇佣的,而且还没有退役制度,只要某个人进入了宋朝的军队体系里,就等于是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
宋朝虽然商品经济发达,许多非农业的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宋朝的统治者还是为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业游民头疼不已。这些无业游民对社会的安定是潜在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个威胁,宋朝再次用钱开路,花钱从这些游民中选择身强力壮的人,补充进军队里,让他们从游民变成了士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就是北宋解决失业人口的国策。
参军入伍有吃有喝,还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其他朝代非常头疼的兵源问题,在大宋看来简直是不值一提。但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的的募兵制,自然难以获得有足够战斗力的队伍。林冲这样的禁军教头再敬业,也不可能把素质很低的士兵都练成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猛将。有这样一支大爷似的百万熊兵,宋朝对外作战屡战屡败也就不奇怪了。
发行交子:具备现代金融标准
在宋朝建立之初,灭掉了位于四川的后蜀国,把当地的铜钱劫掠到京师,只留下铁钱在当地流通,以此缓解新兴王朝的货币短缺问题。此后,北宋朝廷甚至宣布,禁止四川地区使用铜钱,只能使用铁钱,希望减少市场上对铜钱的需求量。
可是,铁钱购买力太低下,按照北宋前期的货币兑换比率,一贯小铁钱重6斤多,币值却只有铜钱的1/10。当时要买一匹绢,需要的小铁钱的重量有30多斤。可以想见,人们日常生活因铁币的流通产生了诸多不便。商人就更苦不堪言了,想进货100匹绢,竟然要用牛车拉着铁钱去买。许多小额交易的买卖双方一想到沉重的铁钱,立刻打消了念头,回家洗洗睡了。迫于无奈,宋太宗初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订立契约,联合创立了世界首家发行纸币的私人金融机构——交子铺,开始发行信用纸币“交子”。交子只是一种民间的汇兑凭证,并非真正的货币。后来,北宋政府介入了交子的发行,交子的发行由民办改为官办,并把交子作为货币强制推行,交子摇身一变,成了可以在四川市场中流通的货币。
世界上的第一张纸币就这样在四川人手中诞生了。而且北宋官府在发行纸币之初,就显露出了高度的现代金融标准,宋朝人知道纸币虽然看上去一本万利,但却不能随意乱印,毕竟这东西只是货币符号,不是财富,论实际价值,纸币还不如铜钱,后者起码有料。纸币的发行必须要以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作为基础,以防人们在大规模把纸币兑换成其他货币时能够应付挤兑潮。
由于纸币诞生于北宋的四川地区,这个地区又是铁钱的流通范围,于是一开始宋朝人会预留一定数量的铁钱作为准备金,然后再发行相当数量的纸币。从面额来看,铁钱面值约是纸币发行额的二成八,也就是28%。我们今天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般在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之间波动,几乎不会超过20%。由此可见,宋朝刚发行纸币的时候,还是非常谨慎小心的。那时候的造纸工艺不比现在,纸币磨损得很快,北宋官府通常过3年就要再发行一次新纸币,同时回收旧纸币,以新换旧。
纸币对于被钱荒折磨的大宋,真是一剂灵丹妙药。宋时,民间对铜钱趋之若鹜,收集起来熔化铜钱造铜器,使得市场上难见铜钱。其实,大宋的铜钱不仅是本国的法定货币,而且“一国所铸,四朝共用”,在辽朝、西夏和金朝境内也是硬通货,大家都处于一个货币体系中,类似于今天欧元在许多欧洲国家中充当法定货币一样。大宋铜钱甚至还流向了不与本国接壤的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进一步导致了大宋境内铜钱严重缺乏的状况。
铜钱缺乏,自然会引发通货紧缩,但纸币一发行,用少量的铁钱准备金放大出面额巨大的纸币,流通于世,立刻抵消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市场上有了流通的货币,人们做交易也就更加方便了。
纸币绝对是划时代的金融创新。北宋最初对纸币的使用很谨慎,严格遵守准备金比率发行,维护了纸币的市场信用,所以从宋仁宗到宋神宗的50年中,纸币币值保持稳定,为大宋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