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发布时间:2015-01-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陈林侠 潘佳琳

为何欧美不“韩流”

今年热播的《来自星星的你》成为现象级电视剧,在大陆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韩流”。有意思的是,在欧美地区,该剧却遭遇冷落。事实上,韩国电视剧在欧美遇冷并非孤案个例。韩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风靡一时,却在欧美一再遇冷,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文化的亲缘性,也不是“全盘西化”的现代性,而是由于传统选择之后特殊的现代性形态,提供了如何在保持地方性、民族性的前提下充分接受现代性的可能,以及虚构了一个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东亚现代性”的审美形象。“东亚现代性”之所以得以命名,是因为儒家文化传统成为东亚现代性的支柱性力量。韩国影视剧所塑造的“东亚现代性”审美形象,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现代性的成功转换。这种东亚现代性的可能,恰恰是其他亚洲国家地区遭遇或者即将遭遇的前景。但是,对西方先发现代性国家来说,这已经有所滞后,成为一个不能激起兴趣的时代命题,因而,从根本上限制了属于流行文化范畴的韩国电视剧在欧美的传播。

李稻葵

什么是世界的新常态?

对于英国、美国等国,新常态意味着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比之危机前略有下降,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在危机后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金融、房地产、高科技、高端服务业等领域,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在全球化的压力下,经济社会体制和政策“向左转”,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对市场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约束,同时,对于社会高收入人群的税收也会有所加强。

中国之外的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初期所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而从2009年开始,当发达国家大规模推行量化宽松及其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大量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再加上中国经济迅速恢复所带来的对大宗商品需求的上涨,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轮兴旺、蓬勃发展的可喜格局。不幸的是,这一轮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因为不少国家的市场机制并不牢固,宏观管理并不够稳健,所以从2013年初开始,当美联储宣布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候,新兴市场国家遭到了新一轮撤资的冲击。可以预计,在受到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之下,这些国家的新常态将是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的低迷,而这个低迷的过程,又会刺激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推行一些面向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

郑永年

如何避免“官员不作为”

十八大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改革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还要解决谁来干活、谁来改革的问题。解决和克服政府不作为的问题,需要涵盖如下五个方面。第一,让改革的主体有权力、有动力。中央是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但在很多领域,中央本身不是改革的唯一主角,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才是主体。因此,要把权力下放到改革的主体那里。第二,处理好改革的法律基础问题,改革的法律化可以使得改革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替和变化而中断,也会避免因社会压力的出现而使改革半途而废。第三,处理好多元化改革目标之间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了全面推动改革的方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要有一个先后顺序,尤其要找到突破口。第四,处理好民意和改革之间的关系。改革者必须处理好老百姓的短期利益和整体社会的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应当进行有利于整体社会利益的改革,赢得民意的支持,而不能让一些民意挟持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改革议程。第五,处理好反腐败和提供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通过大规模的反腐败,现在基本上遏止住了“乱作为”,但没有提供另外的激励机制,这也是目前官员不作为的因素。

谭浩俊

不独占商标的“双十一”才有生命力

“双十一”作为一个凭空造出来的购物节,虽然创意于阿里巴巴,但是,阿里是否就能作为商标独占,从理论上讲,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从现实来看,就极有可能是一种自毁前程、自毁品牌的行为。

事实上,如果没有众多商家的共同参与,什么“双十一”,什么商标,都只能像许多商场的店庆一样,自娱自乐,不会有多大效应的。“双十一”所以能够成功,也就是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购买动力,并通过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将人的购买欲无限放大,最终使一个并没有多少纪念意义或活动内涵的“双十一”变成了一个购物的节日。更重要的,这一节日所以能够形成极大的人气,还在于众多商家的集体参与、集体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使节日的内涵越来越深、人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最终,使商家的出发点与消费者的出发点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商家的促销欲和消费者的购买欲形成了有机的统一。如果此时的阿里,用商标的独占将其他商家排除在外,将会形成怎样的格局呢?“双十一”,还会成为购物的节日、消费者的节日吗?

郭小安 张荣

谣言心理的内在结构

对于谣言,我们仍然习惯于将它定性为“虚构”、“捏造”、“毁谤”,甚至贴上“少数人别有用心”、“企图与阴谋”等政治标签,谣言似乎成了过街老鼠,让人深恶痛绝。但是通过对谣言与社会心理的理论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谣言传播的心理动机非常复杂,它既与人的贪婪、欲望、焦虑、期望等情感因素有关,也与人的认知特点和理性缺陷有关,还与所处的社会和政治生态密不可分;它既反映了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又折射出了社会和政治的深层问题。因而,对于谣言,我们需要理性和客观认识,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轻言彻底清除,而应该针对不同的谣言类型,分类对待,实现差异化治理。此外,通过分析谣言与政治的关系,发现谣言与政治参与、政治表达以及政治监督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生态下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形下,谣言与其说是非理性参与,不如说是一种社会挤压下的非制度化参与形式。因此,应该跳出谣言本身而深入到社会心理中去,合理利用谣言来窥探民情、了解民心,使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缓解社会的底层情绪,拓宽制度化参与渠道,这才是破除不利谣言的治本之道。

盛小伟

领导最该公开化

20133月底,李克强来无锡新桥镇考察时,车队行进中不封路,在社区被居民层层“包围”,村民还在微博上直播,发布跟总理见面握手的照片和视频。这样一种公开化的传播方式,最初颇让人眼前一亮,如今公众已习以为常了。应该说,这也是新时代的新进步。

最近翻阅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留意到他早在1980年代末就说过:“领导者与人民的联系不外乎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神秘化,一种是公开化。神秘化往往同封建、封闭、经济落后相联系,公开化往往跟高度文明进步相联系。”没错,领导者就该公开化,与人民零距离。

王夕源

别让受助学生曝光

为宣传慈善活动,媒体经常刊登受助儿童手拿捐款或标有数额的“红包”、“支票”等图片。然而,这种不征得监护人的同意,不考虑未成年人的意愿,不体恤受助人的感受,强行组织的集体合影或拍照,实在有悖于慈善捐助的本意。我建议,媒体报道时应明文禁止刊登未成年人手持善款的照片,并使之成为保护儿童权益的基本新闻伦理。同时,捐助单位或媒体也不宜组织受助儿童演唱《感恩的心》等活动,将人性自有的感恩本能,演变成外界强加的答谢要求。

杨小军

报考公务员不应有当官发财心理

如今公务员职位还是很多有志青年的人生向往和理想工作,但在这份火热中,要做一些冷静的提醒。在新一届中央大力反腐的今天,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正在深入和全面展开,拥有公权力的岗位和人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制度、规范、法律、政策所制约,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依据、结果等正在被规范和监督。总之,因公身份、公权力等产生的特权空间正在被极大压缩。灰色收入被挤压,经常就只有所谓“干工资”了。不仅如此,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要求积极履行职责的、领导干部问责的现象也在增加。收入、福利在规范,工作压力和能力要求在增加,这就是当前公务员岗位的一个基本事实。面对这种现状,报考公务员的人,如果还是抱着当官发财的小心理,那就打错了算盘,错估了未来。现在整顿“吏治”,不是一个暂时或偶然事件,而是一个长远之计,是官场的新常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