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著名剧作家,历史学者。代表作品《北平无战事》《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活法,一种生活形态。我们当下的生活形态正在从几千年家族文化向社区文化转型。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农村的农民一进入到城市,立刻就进入到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在西方的工业文明长河里历经400多年,慢慢建立起来的一种生活形态,而我们在短短三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家族走向社区。我们的父辈祖辈流传下来的还是家族文化的血液和基因,一时之间,大家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叫社区文化。
尤其是近十年以来,我们慢慢地不会讲中国故事了,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文化形态是什么。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看美剧的就瞧不起看日剧的,看日剧瞧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看不起看国产剧的。
其实,美剧以及好莱坞的电影,他们没有一部不是在深刻准确地表现他们的文化形态。包括日本,虽然他们比我们进入工业文明时间长,但日本到现在每年有一部大河剧,基本都是表现自己国家的历史,韩国也是如此。
《来自星星的你》《教父》:说的都是文化
我特别愿意讲一下《来自星星的你》。
“两会”上一个有趣的插曲,王岐山去了北京代表团,第一句话就是问最近有个韩国的电视剧特别火,你们看了吗,叫《来自星星的你》。大家面面相觑,只有一个80后举手。王岐山说了一句话我特别认同:人家能够通过一部这样的片子,来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升华。我一路把它看完,我很佩服这位韩国编剧。
韩国也跟我们一样,正从家族文化往社区文化转型。转型期带来一种“什么东西都很方便,什么东西都不珍贵了”的观念,其中就包括爱情。《来自星星的你》里,人家都敏俊和千颂伊死去活来的爱情,最后就是不能上床,使人一下升华到一种心灵和精神爱情的相拥。人家大众艺术在升华这种传统文化的时候,很有招,以至于观众们看到都敏俊接个吻就晕过去的情节都很着急。
历史上的韩国,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自耕农社会,一边有宗主国中国,一边有一个虎视眈眈的邻国日本。韩国人说故事,经常离不开一个励志的主题,夹缝中求生存,韩国的故事多数都诠释了这个文化形态。
大家都奉为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教父》讲的则是从农业文明向社区文化转型的家族命运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意大利西西里岛土著,本属大河文化,后来移民到美国。老一代教父,他们依然在坚守祖祖辈辈的大河文化,不信大家去看《教父1》的开头。在美国,哪有嫁女儿还在家里嫁的?都在教堂。半个小时的分离戏,令人难忘。然后传到第二代教父,为了融入到社区文化里面去,甚至骨肉相残。我们一般看《教父》,因外在的黑帮故事包装,就忘记去看它表现的文化形态,所蕴含的深刻文化诉求。
中国文化中的贵族精神和骑士精神
下面我想简要谈谈我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形态发展历程。
中国夏商周三代,与其政治格局匹配的文化形态叫做分封制。周礼建立以后,诞生了两种文化精神,一个是贵族精神,一个叫骑士精神。
春秋之前,各国之间偶尔也有战争爆发,但是据历史考证,国与国之间打仗一般不会超过三天,打仗只是个形式,一般都坐下来说理,用理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到了战国,中国的礼文化趋近终结。到宋襄公,与楚军战于泓水。楚军渡河的时候,他身边的将领就说趁着对方在渡河出击,很快就能击溃敌军,宋襄公说不可以,人家在渡河的时候,胜之不武,不合周礼。楚军都渡河了,正排兵布阵,宋襄公手下说赶紧攻击,他也说不合周礼。等到两边都布好了,堂堂正正地交锋,宋国大败。可以说,宋襄公那一次战役是一个转折点,后代中国人对宋襄公的唐突和批评,其实证明了贵族传统在中国大地的断裂。 从分封到郡县,秦汉交替是一次大的文化转型,中国出现自耕农,天下再无诸侯,贵族精神被终结了。
秦郡县制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都基本上是依附于贵族。郡县制的一大特征就是出现了自耕农。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他中心的政治理念就是你们如果拥戴我,我坐到了天下,保证给你们每个农民一个家。
那么,骑士精神是什么?大家去读一读太史公的《游侠列传》。
《英雄》《赵氏孤儿》:找不到文化解释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骑士,司马迁那两句诗说的也这个意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此中国再无骑士。荆轲是为了骑士精神去刺秦王,而不是为了燕太子丹。后来我看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看到前半段的时候我是很振奋的,一批骑士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共推出一个代表荆轲,去把秦王干掉,让人似乎看到这点曙光。《英雄》结尾时,就觉得不对了,因为李连杰演的那个无名是个骑士,却臣服于秦王;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也一样,赵家大院子中间有一个图腾,一个很大的木柱子,上面有图腾,我当时激动起来,觉得《赵氏孤儿》可能找到了解释这个故事的文化形态,看完之后我发现还是没找到。凯歌导演说,拍这个戏最困惑的就是一个人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不要,去救人家的儿子。
赵盾赵硕家族,他们在晋国是很大的家族,对自己手下的门人门客都特别仁义。只要翻一下《礼记·檀弓下》有一段就是说赵盾家,有一个人给它送祝贺词,新房修好以后,他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赵家的势力和名望已经威胁到晋国国君,才有人利用国君的猜忌和防范心理瓦解赵家,赵家灭族以后,剩下世世代代依附于赵家的那些门人门客,惶惶如丧家之犬。所以就出现了两个艺术形象,一个叫程婴,一个叫公孙杵臼,程婴为了保住赵家唯一的这个后代东山再起,程婴把自己的儿子献出去,公孙杵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在分封制当时的文化形态下,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也是完全可信的。由于我们今天不理解当时的文化形态,所以就出现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很难找到这种故事内在的依据。
李安是特别有文化诉求的导演
中华民族第二次文化转型,是草原文化和大河文化的激荡碰撞与融合。始于魏晋,直至唐朝才完成。这次转型带来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简单的归纳:儒家是把人还给社会,道家是把人还给自然,佛教是把人还给自己。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跨越一千多年,我想谈谈李安导演。《卧虎藏龙》里面讲的就是道家文化形态,李安试图对中国道教文化形态进行一次诠释,李慕白说,最近我悟到一个道理,剑都不要。在竹林里拍摄最经典的那场打斗戏,李安他心里是明白的,他要诠释一种道教文化,把人还给自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说的也是把人还给自然。怎么还?少年和猛虎同在一条船上,所有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那些东西都用不上。搞大众艺术的这么多,我认为,李安是特别有文化诉求的导演。
唐朝末年,隋唐五代出现了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的对峙,大家都知道后来是赵匡胤统一,但这种统一不彻底。宋的版图体现出关外的游牧民族和关内的汉民族(农耕民族)的战争状态。此时,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诞生,这就是理学。周敦颐深刻影响了北宋以后的理学,包括心学,在南宋朱熹达至高峰。直到北宋南宋元明清三朝,都是理学作为最高文化形态,统治中国一千年,直到晚清的辛亥革命。
从《北平无战事》看文化叙事
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割据,北伐建立的是一个并没有统一的民国政府,那时社会各阶层,政府民间共同建立一种文化叫民国文化,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找到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治国理念。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中国。
结合《北平无战事》,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陕北扎下根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新文化,就是解放区文化。涉及国共的对比,一般都是强调政治理念不同,或是军事斗争策略不同,但很少有人从文化形态去看国民党共产党。共产党在解放区建构一种新的文化,其标志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时投奔到解放区的文化人和非文化人,都开始被纳入到一个新的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像《黄河大合唱》,把交响乐搞成大众能听能唱的东西,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白毛女》,典型的解放区文化文艺作品。
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大家都在比较浅层次去谈权力斗争、派系之争或者是生产关系等,其实,毛泽东是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去匹配新中国的国家建制。
1964年那个时候中央就通知,各个剧团不许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并在全国举行了从上到下的现代戏会演,后来文革中八个样板戏,有好几个样板戏都源于1964年全国演出。
到了今天,我们突然失语了,怎么失的语?首先,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几千年的文化性;第二,毛泽东所建立的解放区文化形态,不适合今天我们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
电影有电影之道,电视剧有电视剧之道。电影和电视,西方先有发明,先有积累,它传的是它的“道”,我们拿来它这个“器”,有时候却不知道传什么“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