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把握“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4-12-16     稿件来源:《群众 • 大众学堂》     作者:贺 军    

   

  新常态一词并非中国的首创,它最先由美国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它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不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容易把握未来中国经济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语境是针对中国经济的,是为了说明中国经济问题,反映了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官方对于新常态概念并无权威解释,正因为如此,国内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这一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统一思想的过程。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能包括如下含义:一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习近平同志在尚未做总书记时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显示其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据的倾向并不认同,甚至可能预见到了单独追求经济增长数据而忽视其带来的社会代价及不可持续性。二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修正。新时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态的同时,也强调需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显示出决策层对经济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说明经济增速在目前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关注点。整体来看,中央领导强调中国经济新常态,似乎暗示只要经济运行不出大的风险,能够平稳运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态代表了一种全面改革的系统思维,以及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的从容心态。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新常态思路下,中国今后的经济政策会如何设计?在我们看来,未来的经济政策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短期内会维持一个增长区间。这个区间大约是GDP增速7%~8%,具体目标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认为,中国将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以替代现在勉强维持的7%~8%的旧增长平台。这个方向是不错的,不过这种替换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我们预期,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以每10年为一个阶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缓。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短期经济政策将会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以微刺激代替强刺激,不踩大油门。 

  二是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曾有市场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态的市场情景:无效资金需求中断了,利率下来了,微观放活了,增速换挡成功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必须有市场化改革作为保障,要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最基本的市场化改革。 

  三是必须警惕局部风险系统化、扩大化。新常态实际上是对过去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拼负债的中国经济的一种纠正。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实业萎缩与部分产业过剩的风险并存。这些风险目前在各个领域基本上以单独、可控的状态存在。如果经济运行偏离新常态”——过快或过慢都可能诱发风险,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种风险扩大,相互影响而形成系统性的风险。 

  新常态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它意味着经济目标调整、决策目标调整,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也要随之调整。作为微观经济体的所有企业,都要主动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到来。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