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解读“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4-12-16     稿件来源:《群众 • 大众学堂》     作者:徐 彪    

  在美国,如果你想有前瞻性的话,必须学会揣摩美联储的心思。在中国,如果你想有前瞻性的话,无论行业政策还是宏观政策,你都应该深刻认识、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一些关键性用词的变化,必须将关键性用词的含义理解到位。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时候,听取河南省委省政府汇报时说出了这么一段话: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我相信,任何稍有敏感性的人,听见习近平第一次提新常态的时候,都会高度重视这三个字。这个新提法出来后,如何把握? 

  511日,新常态一词第一次正式通过新华社稿件《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出现在公众面前。 

  611日开始,适应经济新常态系列经济时评(上、中、下共三篇)陆续出现在人民日报经济版头条。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来自社科院、人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民生证券,恰好代表半官方研究机构、纯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纯商业研究机构,以体制外为主。 

  84日开始,人民日报陆续刊发了三篇文章,论述新常态。 

  第一篇新常态,新在哪儿?,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田俊荣、吴秋余,与其说是一篇论述稿,不如说是一篇采访稿。采访对象包括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无一例外,他们都来自体制内,代表体制内部委层面的声音。 

  第二篇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作者为人民日报评论员,主要讲现在。相比前一篇,本报评论员署名的文章,其权威性更进一步,版面待遇也各不相同。前者虽然在头版做了个链接,但主要内容刊载在第十七版。而后者,则直接出现在头版。冠以本报评论员的文章,一般来说都代表最权威的中央精神,属于一锤定音式的宣布而非讨论。 

  第三篇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作者为人民日报评论员,主要讲未来。 

  如果你不了解什么叫新常态,可以去看第一篇文章,人民日报借用四位体制内官员的口,将新常态明确定位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经济呈现出四个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如果你已经了解新常态的字面意义,但不清楚新常态对未来几年意味着什么,可以去看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共回答了几个问题: 

  第一,新常态所提及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到底是多高?文章明确给出的答案是: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估计有人会有疑问,你把这几年增速按照复利算一下,应该是7%不到而非7.5%左右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不可能连小学算术题都做错吧?答案也很简单,三个字提前量。潜在增速往下走嘛,越往后越难。你只有打足提前量,往下再走一个台阶,照样能够完成任务。 

  第二,新常态所对应的7.5%左右增速能否实现呢?文章告诉我们,虽然面临诸多风险,如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但是,我们还有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无论哪一条,都将继续解放生产力,给中高速增长注入动力。其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供给端攀登技术台阶发生积极变化保持增长,城镇化意味着需求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跟上供给端积极变化。 

  第三,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思路到底是什么?就是一切围绕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展开,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搞区间调控;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搞定向调控;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