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当代中国人民在与西方国家平等竞争而非屈辱服从的过程中,开始意识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存在糟粕,但优秀的成分更多,值得我们为之自豪;传统文化中虽然存在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部分,但经过仔细甄别和创造性转化,仍然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经济实力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强盛为民族文化心理转变提供了契机,文化心理的转变对文化传统的延续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对这一时代要求的呼应。
——有助于延续中华文化传统,保持文化主体性。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内在生命的延续,抛弃传统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它关乎全民族的共同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了特定的身份与意义。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仅仅靠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自主性,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的文化传统。失落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意义。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如果在西方文化的框架中给自己寻找定位,是不可能有出路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一书中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这一观点从侧面给我们以警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增强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的抵抗,这是我们确立文化自主地位、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
——有利于凝魂聚气,构建新时代的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达成理智共识、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理想追求的重要纽带,在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凝魂聚气,使中华民族形成新时代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能够赋予社会群体归属感和向心力,民族文化认同具有超越性意义,能够产生出“神圣整体感”,这种类似于宗教的神圣情感,不仅可以使所有民族成员超越地域、阶层、职业、血缘的界限而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还能赋予民族成员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其不计个人得失,为民族的繁荣强盛而努力奋斗。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社会矛盾增多,国内外冲突加剧,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和鼓舞人心的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促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前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新的文化认同,还能够团结海外华人及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国际友人,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一切可争取的资源,这是任何物质力量都无法替代的软实力。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价值观,都有其悠久牢固的本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深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基础和理论源泉,我国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相对于西方文化重理性主义、重物质文明的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人文关怀,是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其中的思想精华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等问题,能够起到有效的疗救作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深厚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毛泽东也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不仅仅指近代以来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样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又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其生长点和结合点。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当然,毛泽东所说的“中国的特性”“中国的特点”主要指当时的中国革命实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这对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世界多元现代化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现代化进程最早出现于欧洲,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几个世纪以来引发了全球许多国家和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现代化不是从这些国家内部生长出来,而是外部因素导致的,因此,各国各民族在探索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将现代化进程与本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尽量减少现代化转型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冲突与焦虑,从而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单一模式,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多元色彩。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许多有益的现代价值,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如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生态危机、工具理性带来现代社会普遍的精神压抑等等。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与西方文化中的“自由、民主”等价值可以平等对话,形成互补之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发展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不仅更符合中国的利益,还可以为世界多元现代化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独特的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