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发布时间:2014-12-19     稿件来源:《群众 • 大众学堂》     作者:张岂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从自己的精神家园中找到克服困难和奋勇前进的力量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深沉精神,感受深层的精神追求。在此,我想着重介绍四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由此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读老子:感受探索宇宙和人生大智慧问题的勇气

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曾经担任过东周王室管理图书的工作,学问渊博,思想深刻。他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名著,叫做《道德经五千言》,简称《老子》,总共5000字。老子有智慧、有勇气、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的本源。

老子认为千变万化的世界有一个来源,名叫,人们看不清是方的还是圆的,也看不清楚它的细节,它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不用神,不用上帝,也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去说明我们的现实世界,而是用去说明,用智慧去把握世界的本质与来源,这是一个很深层的精神追求,这是中国哲学的开端。如何转化为千变万化的世界呢?《老子》书说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纷纭复杂的世界。这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探索大问题的伟大民族。

老子还探讨了是如何运动的?他认为反者道之动总向相反的方向去运动,最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上。反者道之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深刻的辩证思维。强与弱、大与小、远和近、生与死、祸与福都在转化中。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才是人对认识之后应当采取的一个态度:指任何事情不要武断,条件不够不要强求,不要妄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老子提醒,一旦认为自己到了顶点就很危险了,物极必反嘛!你的学问越大,你应该越是谦虚,不要把事情做得绝对化。

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要人们把眼睛向低层去看,向民间去看,以百姓心为心上善若水,还指心要像水那样清澈,交朋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语言要像水那样真诚,办事要像水那样清晰,正因为像水那样,所以它能够成功。

读庄子:感受人生的哲学,获取精神的力量

老子之后的战国中期产生了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中国文学的先驱——庄子。庄子的书有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是庄子自己写的。庄子书说的故事,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学道理。

例如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庄子为了提醒世人,不要只看到差别,还要看不同事物的同一性。庄周梦蝶则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为客体。人有的时候是主体,有的时候是客体。庄子还说,秋天水涨,百川流入黄河,河神很高兴,自以为天下第一。他顺流东行,到了北海,不见边际。他这才醒悟,对海神说,我看到你是这样广大无边而难于穷尽,如果我不到你这里来,坐井观天,我肯定会被理解大道的人所耻笑呀。因而人应当不断追求与大道的合一,千万不可坐井观天。庄子还提醒世人: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人停止了对大道的追求,那就是心死了,值得警惕呀!

读孔子:感受仁爱精神,明晰君子之意

儒者是春秋时期对西周的礼制十分熟悉、深有感情的那些人,他们对西周礼乐文化身体力行。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

西周时代,官学以吏为师,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使其拥有知识文化,从而世代做官的。针对此,孔子挺身而出,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不分贫贱亲疏,都可以受到教育,打破了西周以来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诸子百家的人才做了准备。

办好教育一定要有好的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文化、有理想的君子。孔子引导学生们做君子不做小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文化影响。

孔子还把西周以来的文化典籍诗、书、易、礼、春秋进行了整理,作为教科书,使它们流传下来,教育后代。他对五经加以整理,提炼出仁者爱人的做人准则。

什么叫爱人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250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代代辈辈能记住的一句话,经过努力就能够办得到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觉得要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起,不断提升自己。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第二个层次,你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自己想发达,也要让别人发达,这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孔子想的不只是他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第三个层次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时所说:一是老者安之,希望在社会上老人要得到照顾;二是朋友信之,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讲究友善,诚实相待;三是少者怀之,使少年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些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读孟子:感受民本与人性,让内心更加坚强

孟子和庄子同处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政治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民本理念。

孟子对梁惠王说,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不会有恒心,很难安定下来。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让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能够赡养他的父母,抚养他的妻儿。孟子建议分给每家农户5亩地,四周再种上桑树,这样50岁以上的人就有棉袄可以穿了,70岁以上老人可以吃上肉了,这还不够,还要开办启蒙学校,让少年儿童都能够读书。

孟子怎么看人性的问题?孟子说人性和兽性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就在于人有而动物没有,只有人性还不够,还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把先天的人性发扬起来,使之巩固。孟子认为,人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只有善的人性是不够的,后天的教育是不可少的。

孟子还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使人沉迷不醒,忧患使人头脑清楚,奋发有为,因而君子应当有忧患意识。由此他归纳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人们在克服困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作者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