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4-12-19     稿件来源:《群众 • 大众学堂》     作者:肖群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应该继承中国古代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我认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说是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方面的根本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一、讲仁爱

讲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根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基础。主要含义有:其一,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而非爱己,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其二,亲爱同情的人性根源。爱人的情感源自哪?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孝为仁之本,孝即爱亲,也就是说爱亲是爱人的精神根源。不爱其亲,何以爱人? 其三,忠恕之道的行仁方法。如何去爱他人?这就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四,克己复礼的修养实践。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就是说,克服、战胜自己的私心、私欲,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于礼,便实现了仁。其五,博施济众的奉献精神。君子、贤达、君王要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尚道德品质,还要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弘扬仁爱之德呢?首先,以同情爱人之情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其次,以忠恕之道培养他人意识;再次,以博施济众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

二、重民本

民本思想肇端于儒家所崇奉的三代之治,即夏、商、周时期的重民保民意识,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人君只有爱民、利民、取信于民,统治的根基才能牢固。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修己以安百姓宽则得众。孟子对民本思想做了系统发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并得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结论。荀子不仅用的关系比喻君与民的关系,而且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将君与民的关系提升至立君为民的高度。实际上民本思想不仅是思想家们的核心政治理念,更是很多清明的政治家所奉行的执政理念与政治实践,如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着古代官员的政治担当意识。

重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何在?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第二,可以进一步强化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执政道德责任感。第三,可以促进现代民主建设,密切干群关系,提高执政水平。

三、守诚信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被列为孔子四教之一。人无信不立,社会缺乏诚信,社会生活就会大乱。在现代社会,诚信构成现代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的伦理基础。

诚信,作为人的一种美德和规范要求,其含义主要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真诚无妄;二是心口一致;三是言行一致;四是行为始终一贯。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众非常重视信德,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海岳尚可倾,一诺终不移等。诚信不仅是美德、官德之准则,而且成为社会各种人的品质和各种职业道德的要求。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当代社会物欲膨胀与诱惑盛行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守诚信这一做人的根本。每个人应该从我做起,诚实做人做事,让社会重建诚信。

四、崇正义

正义,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又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合理秩序的追求。在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生活中,正义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伦理秩序与天下公义。这种伦理秩序在政治层面上通过所要表达的就是对等级秩序的维护。天下公义则表达着一种更具普遍性、更为社会化的超越等级秩序的公理,包括天下为公、世界均平的观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对所有人公平对待,不偏不倚;法律面前也要努力实现人人平等。第二,道义为先的价值原则。儒家思想在义利观上强调和坚持的是以义为上、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孟子在论述义利观之于治国的关系时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还从人格修养的角度讲到义利观,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民族崇德向善的重要精神资源,弥足珍贵。第三,义务为本的人伦责任。义不仅是一种客观的角色责任,更是一种人的伦理自觉。

传统正义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和道德建设有何启示?第一,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第二,坚持义利统一,完善社会生活;第三,增强义务意识,积极履行责任。

五、尚和合

崇尚和谐的社会治理目标和追求合作的人际道德精神,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和道德品质。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说,通过五种道德义务和规范的教育,可以使百姓安身立命。可见,和谐是目标,道德则是达致和谐的途径。和与不和,还是分辨两种道德人格——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说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虽所见各异,各不苟同,然能和谐统一,不求专同。而同而不和是说小人尚利,专同于嗜欲,然各有争心,故不和。

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宇宙之和(天地、阴阳、四时之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身心内外之和、内心之和等。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普遍的社会和谐必须通过人际和谐去努力实现,它要求我们崇尚和谐,贬抑争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求大同

早在先秦时代,诸子都有其对社会理想的不同筹划。成书于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篇,首次系统地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古人的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政治与道德理想,是一种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价值信念。在社会层面,我们要尊重彼此的不同和差异,在国际上,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对彼此文明和政治制度互相尊敬和理解,秉持平等相待的国际关系,而不是用霸道强权来压迫人。

大同理念对推动实现中国梦有重要意义与价值。首先,大同理念可以提升全民对中国梦的价值共识和凝聚力;其次,大同理念的提倡有益于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再次,大同理念的提倡,有益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水准,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最后,大同理想有助于塑造中国协和万邦、和谐世界的国际形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