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引向深入

发布时间:2014-12-19     稿件来源:《群众 • 大众学堂》     作者:王燕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深入推动研究这一理论体系,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巩固的重要举措,是奋力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引向深入。

一、既要有政治定力又要有责任担当

站稳政治立场、把好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始终是社科理论研究第一位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偏离方向,丢了就丧失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把握好、研究好、阐释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是我们当前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任务。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阐释工作,引领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让各类社科阵地真正成为以科学理论引导人、武装人、塑造人的坚强堡垒。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以富有说服力、解释力、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引导人们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动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成写好。

二、既要有建设意识又要有亮剑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科学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结晶,其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新中国建立65年来的光辉成就,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这一道路,给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丰富滋养党的创新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土壤。实践每向前发展一步,理论创新就要跟进一步。新形势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就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推进、来展开,紧紧围绕坚定三个自信来聚焦、来着力。要放眼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进程,观照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现实基础阐释清楚,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阐释清楚,把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的深刻道理阐释清楚。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引导人们切实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更好地激发全体人民同心共铸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承担的历史任务,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要唱响主旋律,还要敢于亮剑,对否定、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主张予以有力回击。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流行着诸如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西方新闻观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等一系列错误思潮。这些思潮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披着美丽的外衣,设置话语陷阱,表面上是学术问题,实际上是别有用心,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工具。在这种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用科学的理论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深刻批驳其观点和主张,引导干部群众从离散的、个别的、表面的现象中明察动向、认清实质,清醒认识其本质和危害,绝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做一名理论战线的合格战士

三、既要求理论之思又要解实践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解答好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是理论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我们要紧密联系蒸腾澎湃的改革发展实践,以实践立论、用事实说话,做到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的有机结合,架起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在服务社会实践、满足群众需求中更好地实现理论的价值。

理论前沿热点,是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发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催生了许多亟待回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叩问我们的心门,考量我们的心智。比如,为什么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如何理解中国的辉煌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为什么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等等。回答好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去观察,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问题、找到问题、分析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上,研机析理、解疑释惑,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都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现实性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研究。我们要聚焦、聚神、聚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之。要着力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敢于面对热点、善于化解难点,用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多出像《理论热点面对面》那样广大群众所喜爱的通俗理论读物。要重点围绕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如何解决住房问题、如何降低看病费用、如何净化道德风气、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等实际问题,讲清楚背景成因、现实状况,说透彻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进展成效,讲明白群众的利益安排、实惠红利,理顺情绪、平衡心理、扩大共识。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凝聚人气,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四、既要坚持开放融通又要创新中国话语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解读好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的重大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赢得话语优势提供了丰厚资源。我们要有这个底气、这个自信,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强,努力构建听得进、传得开的学术话语体系,切实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要清醒看到,学术话语问题,表面上是一个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问题,实质上则是一个涉及思想传播、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文化符号搬运工现象,一些研究者照搬照套西方学术理论话语,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就难以真正扭转中西学术话语逆差,难以在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赢得主动权,抢占理论制高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不可能自外于世界,世界也早已离不开中国。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坚持开放包容,以宽广的视野和胸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作为核心思想和关键话语,以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主动回应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夯实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学理基石。要高度重视研究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我们的学术话语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水乳交融,血脉相连。要处理好学术话语体系和政治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网络话语体系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场合、面向不同的受众,实现话语转型,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学术传播话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之光照亮理论的星空。

五、既要多出成果又要多出人才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体现理论研究成效的评价标尺,人才资源是深化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要在精品力作生产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双丰收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要做的是大学问,而不是小学术。学问之大,不在于学问之玄、学问之深,而在于彰显社会成效、树立学术标杆。江苏社科界历来勇开先河、精品迭出。引发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就源自于江苏。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江苏立项273个,排在全国各省(市、区)第二位,实现了争先进位。在社科研究的高原之上,打造更多的高峰,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科学规划,强力推进,重点围绕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以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的课题项目引领,不断推出有显示度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学术品牌和学术活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科学研究任务艰巨复杂,重大项目单靠个人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组织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依靠集体智慧来完成。能否促进个人独立研究与组织团队联合攻关相结合,是理论研究形成合力、战斗力的关键。要着眼于构建良性互动、有序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以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和基地建设等为示范带动,大力探索校际之间、团队之间、专家之间的协作攻关和协同创新途径,有效破除理论研究领域单兵作战孤岛现象,充分释放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活力,形成协同攻关的雁阵效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效。

做强做优理论研究工作,关键靠人。江苏现有哲学社会科学人才2.3万人。我们要珍惜这一人才资源,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特别是名家大家和青年英才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阵地上。省委省政府评选表彰了首批江苏社科名家,在社会上特别是社科界、知识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增强了社科理论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今年开始,我们组织实施青年社科英才培育工程,每年选拔一批好苗子重点培养。要下大力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学术后备力量,为他们在学术上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资助。要正确处理好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地人才培养、学术大师培育和创新团队建设等关系,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培训机制,打造一支理论研究的苏军队伍,为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引向深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