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发布时间:2015-03-0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辛鸣

制度是用来信任和执行的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管碰到什么问题,总要归结到制度体制上,“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成了他们推脱责任的挡箭牌。崇尚制度、相信制度是对的,这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动辄就把制度当作“替罪羊”,是在推卸作为制度主体的人的责任,指望制度包打天下更是不切实际的懒汉思维,在实践中不利于制度建设。古语讲“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同样如此。任何制度要起作用、要发挥功能,都离不开作为制度主体的人的参与配合。其实,人与制度的博弈贯穿人类社会制度演化的全过程。在遵守制度中对付制度,在既定制度框架下琢磨趋利避害的策略,运用正当合法的程序让制度变革导向有利于自己的轨道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现实社会中制度演化运行的常态。

 

 

林毅夫

“一带一路”需要加上“一洲”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上非洲战略,促进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洲。这是因为,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方面,中国还拥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即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国内工资上涨,中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以前类似的转移已有多次,这次的新特点在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庞大。按照第三次工业普查,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员是1.24亿人,相当于当年日本的12倍。世界上能够承接这么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地方只有非洲。非洲有10亿人,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年轻人比例高,工资水平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以成为新的发展合作方式,这种方式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互补的。“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以产业转移为辅。在非洲,可以是产业转移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为辅。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一样,它们可以成为对外发展合作的两个支撑点。

 

 

秦川

反腐的最大价值在于重造人心

反腐究竟给公众带来了什么?除了降低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是否还有其他。笔者觉得,最直接也最深入的价值在于重塑了世道人心。反腐败更彻底一些,以权压法还敢肆无忌惮吗?公职人员还敢颐指气使吗?职能部门还敢借机敲诈吗?“衙内”们还敢嚣张跋扈吗?执法人员还敢徇私枉法吗?也许,这种状况不可能一下子改观,但是只要反腐不放松,就一定被遏制住。反腐,当然不是打掉几个老虎、拍落几只苍蝇、追回几头狐狸了事,更是通过制度设计,减少老虎苍蝇狐狸生存的土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关心哪只老虎落马了,更关心老虎落马带给自己带给社会什么好处。原因很简单,如果只是围观谁谁落马,而没有真正从中受益,新鲜劲就会逐渐消失;而中央打掉某个老虎,并不是追求喝彩声,而是通过打老虎表达反腐决心,通过刮骨疗毒使肌体更健康,通过整饬秩序维护法律的尊严,使国家更有未来,使人心更有期待。从这个角度说,反腐不可能半路终止,也不会因取得阶段性成果就放缓力度。当公众意识到反腐与自己有关,更体会到反腐带来的实在好处,必然更支持反腐,更用实际行动响应反腐。腐败之所以出现,与信仰坍塌有关,与土壤病变有关,也与制度缺陷有关。从治标到治本,反腐体制不断升级换代,重塑的不只是反腐效果,更能动员全体国民对法治更有信心,对秩序更有好感,对好的社会风气更有责任意识。因此,反腐的最大价值在于重造人心,而人心一旦重造,就会最大程度压缩腐败生成的空间,形成良性循环。

 

 

杨小军

权力部门化有四种表现

权力部门化有四种表现:一是多年的体制和制度演进,形成一个现象,就是绕过政府把权力直接赋予给部门,形成强部门弱政府的格局。二是部门之间以邻为壑,争权夺利。一个部门的权力,似乎成为这个部门的“身家性命”,绝对不让别的部门染指。三是部门上下关系、系统关系被不断强化,形成利益共同体。所谓“天下某某部门是一家”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部门、系统内部不仅在制度上,而且在结构上、人财物安排上自成一体。四是立法部门化。立法为公被异化为立法为私,立法为部门,为了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如果部门是执行立法的人,由他制定立法规则,他当然会考虑自己将来执行怎么方便,怎么有效,怎么趋利避害等等。

 

 

温铁军

中国农业发展不可照抄欧美发达国家模式

世界农业经营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公司化农业体系,其特征是大农场、规模化经营;另一类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为代表的小农国家的综合农业体系。欧美模式有它特别的背景,是西方殖民者屠杀当地土著居民,经过多次战争掠夺形成的大农场,这些国家每个劳动力对应的土地规模是我国的800多倍。而中国小农经济几千年亘古没变,而且土地严重短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以小农经济的基础去照搬欧美模式,其结果是灾难性的。

 

 

张益峰

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有三大原因

地方政府之所以选择土地财政,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地方政府面临财权事权失配的巨大压力,越是基层政府,其事权过度问题越突出,财权事权失配越严重,为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解决财政危机埋下了伏笔。2.地方政府的企业化地位偏向。分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逐步丧失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权,面临经济困境。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又为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打下了基础。城市经营,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相关的税费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扩大财政收入的多种途径,土地抵押贷款等融资行为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高额流通资金。地方政府还会选择与大开发商结盟以构筑“精英联盟”,进而加剧房产失控、用地失控等城市发展问题。3.官员考评与升迁机制的缺陷。当前我国官员考评机制中存在缺陷,因为考评机制的不科学,使得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偏离了其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定位,政府官员以追求短期政绩为目的,土地财政成为其主要手段,其结果是城市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钟南山

抛开医生的医改不会成功

评价医改结果,社会和公众最看重什么?有三条标准可资参考:看病难、看病贵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医患紧张关系是否得到改善;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由此观之,我们离医改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各种症结,集中体现在大医院。大医院检查多、处方多,看病不易,价格贵;就诊排队长、看病短,等候多、交流少,医患之间容易起纷争。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资料,超过70%的三甲医院都发生过暴力伤医的事件。优化调整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医改题中应有之义。医改应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医生的劳动价值在就医费用中没有体现,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内在症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欠缺沟通。患者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缺乏沟通就容易造成误解,医患关系怎能不紧张?不合理的收入来源,正是医改的对象。而这些改革不能离开医生这个主体,抛开医生的改革必定难以行之久远。

 

 

汪振军

艺术家切忌急功近利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体。作为产业,它有物质性的投入和产出,按市场的要求必须营利,否则无法可持续发展,因此,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其合理性。但艺术是一种特殊产品,它面向和影响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是非功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又不能完全等于文化产品的市场价格。文化产业要深入人心就必须向人们提供艺术精品,而艺术精品是艺术家生产的,艺术的非功利性要求艺术家切忌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有长远目标和终极关怀。现在文化产业之所以出现虚热现象或泡沫现象,就在于一些文化从业者热衷于眼前利益、急于求成。要真正使文化产业有气色,首先要求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有“澄怀味象”的审美心境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定力。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