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农美,1961年11月生,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常州开放大学副教授。授课之余,在常州市各机关、学校、社区讲授地方文化、家庭教育、职业素养等三大类课程,已宣讲250多场,广受欢迎。曾应邀在“龙城讲坛”、“常州公开课”、“常州人文大讲堂”等多处开讲,并常年任常州103.4新闻台特邀嘉宾,主持“社科百家谈”。
近五年获各级各类荣誉30多项,2014年5月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选为“全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015年建立了“董农美(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编教材2部、地方文化论丛一部。
从2008年踏入社会教育领域成为宣讲老师,至今已逾六年。
2008年,“全民终身学习周”期间,我第一次接受邀请,以《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常州历史文化览胜》为标题,迈开了进入社会教育领域的第一步。随着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推进,随着市民道德讲堂的兴起,我全年的讲课量从2008年的7讲到2011年的23讲,直至2012年的37讲,2014年的77讲,不但见证了一个城市百姓学习需求的增长,也感受到道德讲堂的巨大教化作用,感受到一个学者型讲师应负的社会责任。
2013、2014两年,常州新闻台、常州大剧院、常州图书馆、常州教育服务中心等单位以各种形式邀请我讲课。我积极投身宣讲,承担起不容推辞的社会责任。我的社区教育讲座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三个方面,即常州历史文化系列、家庭教育系列、职业素养系列。常州历史文化系列已经有十讲,主要是《寻访常州先人的足迹》系列。课程深受市民喜爱,市民道德讲堂、图书馆“人文大讲堂”等,每年都要预约讲课。家庭教育系列已经成为主打内容,有《接受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学会赞赏孩子》、《把握真爱——亲子沟通中的问题及建议》等等,常常受到听众好评。职业素养系列主要有《人际沟通技巧》、《化解冲突 共创和谐》、《打开职场幸福之门的三把钥匙》、《打造工作亮点的方法》等等课程,为众多社区和企业青睐,多次受邀讲课。
每年年初,当常州开放大学把新的课程拿出去给各社区选择时,我总有新课出现。我自编的《终身学习之友——董农美老师课程介绍》,每半年就更新一次。
无论去哪里讲座,我的讲课总是有PPT相伴,哪怕路再远,我都是自带电脑。我的讲座用大量的故事、案例引导人们自己去思考道理,潜移默化地净化人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行为。2014年10月26日,在“常州公开课”讲授《把握真爱——亲子沟通中的问题及建议》时,我用六个故事,分析归结出16条真爱原则,让在场的人感动不已,深受启发。《扬子晚报》用“董老师‘下’不了台”,来形容观众上台要求签名的热烈场景。
用好现代科技,提高讲课生动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文并茂的讲课形式已经深入人心,如果社区讲座依然是“一个人+一张嘴”,肯定让人厌倦。再加上内容欠丰富生动,语言干瘪,就不能怪听众中途离场,或者会场纪律不佳。社区干部常常在我讲完课后感慨,没有一个走的,他们听得很认真啊!如《人际沟通经典技巧》,其实是很枯燥的课程。在设计内容时,我从故事出发安排次序,制作PPT时尽量避免单调的画面,使用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的画面;《化解冲突 共创和谐》中,我引进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易经的智慧》里讲的故事,剪辑了4分钟视频,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寻访常州先人的足迹——常州女性1》中,我剪辑了《昆曲600年》里的画面和唱段;《寻访常州名人的足迹3》介绍青果巷出生的语言学家周有光时,剪辑了《汉字五千年》里周有光介绍汉字起源的1分钟视频……无论什么课程,我都会在讲座开始前,给大家来一段音乐,调节情绪,吸引注意。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社区教育教师,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是必需的。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讲课实用性。实践中,大家普遍认为目前有些社区教育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学习需求,这是因为社区教育课程都由大学老师主讲,而课程内容都是知识性课程的翻版,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吸引居民。我的体会,一是社区教育需要会与社区居民互动的教师,即使是与学校课程同样内容的讲座,也要会变化,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或减少内容,或改变形式,或添加案例。二是要摸准居民的实际需求,启发引领其思考问题,特别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需要我们澄清。例如,家庭教育中,讲“做的误区”时,我常常先问,“大家去接孩子放学时,帮着背书包吗?”引起大家的讨论,此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是必须传达给大家的育儿理念。三是讲课时,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包括用目光和听众接触,用笑容鼓励他们发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表演,用方言与普通话交替等等。其实,我并没有比其他老师多做什么,而社区总是说,董老师的课最好听。不是我讲得多好,而是利用了非语言因素。一讲课,就把目光专注于课堂里的每一个听众,即使他开始并不想听,但因为你老是看他,他就被你吸引了,也认真地听下去了。你的目光注视的面越广,听众的专注程度越高。当然,这也需要你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投入教学,了解需求,自加压力,挑战自我,才能成为出色的社区教育教师。
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讲课丰富性。2012-2013年,我帮天宁区青龙街道新丰苑社区整理村史资料时,接触到明代解元陆简,从开始确认此人为青龙人士,到寻找到他的传记资料、墓志铭,再到从网络下载到他的文集《龙皋文稿》,再解读和翻译成白话文,撰写他的26个故事,供美术老师制作图画,前后化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由此,我想到,我们需要挖掘社区的隐性需求,对于此类的村史展览、村史撰写、人物故事等等,我们作为文人学者,应该走出书斋,多参与、多支持,用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干劲,为地方文化传承出力。为此,我给新丰苑社区设计了《“和”文化展示馆》的整个布局,撰写了总文稿,并建议其组织评选“和谐家庭”、“和美夫妻”、“和善邻里”活动,遴选优秀组织和个人,用于宣传和表彰。这对纯化社会风气、提倡传统美德、教育大众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014年春,我给他们拟出了《“和”之魂国学讲堂》的全部12讲课程目录,并协助他们邀请高校老师去授课。
(作者单位:常州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