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因时代而兴,理论为国家而强。近年来,南通市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以满足基层干部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理论宣传的载体、渠道、手段创新,激发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使党的“好声音”响彻城乡各个角落,真正进入基层社会每一处细微的“神经末梢”。
把脉需求拉近认知距离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要取信于民、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干事创业,不仅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尽可能缩小与群众的服务距离、感情距离;还要加强思想引领,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认知距离,让广大群众和党委、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化,南通市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各级中心组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理论宣讲6000多场次,直接受众超过百万人。不管是人口稀少的崇明岛,还是远在边疆的对口援建地,或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上,只要有党组织、有南通籍党员的地方,就有理论宣讲队的足迹,就有党的创新理论在传播。
党的理论是有高度的,但树高千丈总有根,理论宣讲的根就是群众的创造、实践的沃土。理论之所以难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并非广大群众不需要理论的指导,而是理论与现实“两张皮”,供给和需求脱节。“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以往百姓对理论宣讲的“高度概括”。“传统理论宣讲形式呆板,又无益于群众生活与工作,所以在群众中间‘吃不开’。”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季建林说。
“理到情也到”是刘云山同志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说明目前存在“理到情未到”的现象。一些理论工作者在研究方向、课题选择、论述过程直至研究成果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单纯就理论论理论、简单逻辑推断、背离现实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对人民群众解疑释惑的需求没有感受。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理论工作者走出书斋,走进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倾听百姓呼声,感触群众疾苦,找准理论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南通市坚持“一只眼看书本、一只眼看社会”,每逢重大宣讲活动都组织宣讲专家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座谈,掌握一手素材、资料,着力解决理论宣讲与基层干部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期间,组织20多名专家学者开展为期3天的“专家学者政法单位行”活动,先后到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和监狱等单位进行调研、走访、座谈,深入了解依法治市的实践和思考,倾听一线工作者的呼声建议,使四中全会精神的系列宣讲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得到受众的欢迎。
转换话语让“大道理”入耳入心
时代在发展,话语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除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强势崛起,呈现四种话语场并存且相互渗透的局面。面对多元话语的挑战,党的理论传播面临着说不清楚、讲不下去、听不明白的困境。
“大白话”妙讲“十八大”,将“大主题”转化为“小切口”,将“理论话语”转化成“百姓话”、“南通话”,南通市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扎扎实实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耳入脑入心。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在一堂有关依法治国的理论课上,一位社区干部向老师抛出这个问题。“一名房地产老板在患癌症后立下遗嘱,将财产赠予‘小三’。老板去世后,老婆不肯将财产给‘小三’,于是‘小三’起诉至法院,但最终败诉。法院审判时要遵循一个法律原则,行为人的行为不能违背公序良俗,这里面就有一个道德的基本标准。”一个小故事,巧妙化解了学员的疑惑。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成为南通理论宣讲的一大法宝。
“理论与现实难免有隔阂,而‘说故事’是打破这道‘篱笆墙’的铁锤头。”从事23年理论宣讲工作的南通“名嘴”姚呈明说。“给农民上课,就讲拆迁和土地流转;给老党员上课,就用革命战争历史讲当下时事;给干部上课,则更多偏向理论。”这是他讲课受欢迎的诀窍,也是南通200多名宣讲名家的“看家本领”。
“到什么庙念什么经,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南通市汇集全市宣讲“名嘴”成果和经验编写《桥梁——南通基层理论宣讲者风采》一书,这些深受群众欢迎的“丹心铁嘴”说到自己多年从事宣讲工作的体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一定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把理论的“书面语”转化为群众的“口头语”,让群众通过理论宣讲达到思想上解惑、政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作用。
打造“名嘴”培育思想“引路人”
理论传播不同于新闻传播,通常不是传播者、受众简单的二元关系,需要有理论素养过硬又善于做引导说服工作的高素质理论人才来充当中介和“翻译”。一定程度上说,理论宣讲的成效取决于理论宣讲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南通市抓好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未成年人三个群体,着力构建相互承接、互为补充、覆盖全市的理论宣讲队伍,“理论宣讲南通群体”现象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写。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做好“三带头”,为干部群众放好样、领好队。2014年年初,市委精心谋划,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连续举办6期专题轮训班,市领导轮番登台讲课,全市1500多名市管干部参加集中培训。各级党政负责同志在认真学习基础上,深入思考,精心撰写学习心得。一批理论成果先后在《红旗文稿》、《党建》等权威媒体发表。
在南通,还常年活跃着一支近4000人的宣讲大军。其中,既有由中央、省级及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专家组成的“理论宣讲专家团”;又有由市级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组成的“理论宣讲骨干团”;还有由城乡最基层的乡镇、村居干部组成的“基层理论宣讲团”。宣传队伍建设久久为功,优秀宣讲工作者相继涌现。季建林、徐进、姚呈明被评为全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姚呈明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
未成年人是否需要开展理论教育?实践证明不仅需要,而且十分有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帮助青少年群体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说明思想的启蒙、价值观的养成必须从小做起、循序渐进。南通市创新组建由少先队员组成的“江海少年报告团”,自2008年以来举办了数百场报告会,被誉为南通的“新文化现象”,受到团中央的肯定。去年他们受邀成立“团中央未来网红领巾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团”,到北京为北大附属小学的3000多名学生宣讲。
领导带头,名师引路,典型感召。南通在全市广泛开展“千场宣讲进基层”、大学生村官巡回宣讲、老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先进典型讲身边的事等宣讲活动。修车老人胡汉生、磨刀老人吴锦泉等,以他们的“好人”事迹感动南通、感动中国,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各地各部门沉下身,走进火热实践,构建长效载体,形成一批宣讲“品牌”。在海门,“板凳课堂”走进农村;在南通开发区,非公企业党组织推出“工前一刻钟微型党课”,港闸区建起“周六课堂”、社区“悦读坊”……灵活多样的宣讲形式,有效增强了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