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作为治国理政新理念首次见诸报端,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此后,新常态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最热的关键词,是对新周期中国经济的重要表述。那么,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首先是速度,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面临着“三期叠加”所带来的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考虑到此前积累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以及继续强行维持高增长所可能付出的代价,国家也有意增加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从而让一直紧绷的增长之弦有喘息调整之机。
当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回旋余地以及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增速既不会,也不能下滑过多,因此在新常态下,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虽然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增速放缓就是新常态。一般而言,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种——速度和质量。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而这也正是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
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虽然成果显著,却也“后患无穷”。而新常态就是要改变这一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让增速放缓变成一落千丈,又要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这意味着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只能更多地向创新要动力。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也要创新,要扭转以往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动辄进行过度干预,不搞“大水漫灌”,更多地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作者系《瞭望》周刊记者)
新常态特征
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表现为“九大特征”:
①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②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③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④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⑤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⑦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⑧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⑨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从两会热词看各地适应新常态的着力点
淡化GDP目标
包括河北、北京、重庆等在内,至少有26个省市区不同程度下调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上海则直接取消了GDP增长目标,只提出“经济平稳增长”。
自贸区
作为先行者的上海,今年两会提出自贸区制度创新要保持先发优势。第二批试点的天津,则强调突出天津特色,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实验、对比试验,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实体经济、壮大融资租赁业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更多的省市区将目光投向第三批自贸区试点上。
一带一路
今年的省级地方两会,“一带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31个省市区均针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亮出地方版的对接举措。
国企改革
“重组上市”、“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等,成为地方国资企业改革中的关键词。与央企相比,地方国企改革的进度和力度将超出预期。
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绝不能停在口号上,必须有具体的举措。
城市公共安全
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政府必须直面问题。
呼吸保卫战
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公众养成环保习惯,才能走出“十面霾伏”
公共服务
如何让百姓更好地享受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成为许多省市区两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