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精神雾霾”的“病灶”

发布时间:2015-05-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梅剑飞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现,人们深受其害,消灭雾霾的呼声正越喊越响。空气里的雾霾侵蚀身体的健康,与此同时不少人提出,“精神雾霾”的危害同样凶猛,甚至更为直接。

“精神雾霾”,顾名思义是产生于精神空间里的雾霾。当精神世界存在“雾霾”,难免会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世界观与价值观偏离正轨,思想浑浑噩噩,心灵灰暗扭曲,状态压抑萎靡,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未来,每往前走一步,都有可能误入歧途。

比如,郭美美们的炫富,以及近期以来王学兵等若干明星涉毒行为,其中有的人居然还是禁毒大使,当大众明星迷失自我,行为失控,不但会自毁前程,还伤害了公众的感情;比如,中央重拳反腐以来,打下的许多“老虎”,在任期间往往由于权力的任性,忽视公职人员的职业本质,跌入了腐败的深渊;比如,“中国式求人”,做任何事首先想到找关系;比如,社会上很多普通人的戾气行为,做事容易走极端,有暴力倾向,如此等等。这些现象,都可归纳为因“精神雾霾”产生的症状。

从中能够发现精神雾霾的基本特征,它一旦生成几乎无处无时不在,随时会左右人的行为;它存在于人的心里,不只影响着一个人的灵魂,还会波及更多人;它会导致社会不良形态恶性循环。因为“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为此可以理解为,导致精神雾霾的产生背景,是社会大环境,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转型期的风气浮躁与规则缺失等因素有关。之所以有人觉得自己身份特殊,认为违法也能通过特权或金钱摆平,正是有过执法不公纵容了一些违法行为;之所以有的公职人员习惯于“一言堂”,用权随心所欲,是因为权力不受制约;之所以人与人之间有不平等,是因为分配的不公,规则的失灵,等等。学者孙立平认为,“今天人们感受最深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被破坏。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症结,目前中国面对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与此有关。”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现在大家都感觉到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社会的存在传递到意识形态,精神雾霾随之也多了。

抵制精神雾霾,不只是在精神层面喊喊抵制就能驱除。尽管净化社会风气,需要文明新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扶正祛邪与激浊扬清,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消除社会中人们公认的不公正的现象,是驱除精神雾霾“病灶”的关键。

有社会调查得出结论,社会各阶层中都存在一种普遍的弱势感。公平正义不能得到维护的社会,每个人都容易成为施暴者,也可能成为受害者,每个人的精神都可能遭遇雾霾。风清气正的文明社会必须让发展绿色化,让公平常态化,让权力被制约。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将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近期“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是抵制精神雾霾的根本路径。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评论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