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至29日,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海南召开。77场不同层次的论坛会议,涉及宏观经济、区域合作等诸多热点话题,汇聚了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2786名各界人士的智慧,最终回答了一个问题:今天的亚洲,处于怎样的状态;明日的亚洲,需要怎样的发展。答案就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携手迈向亚洲新未来。
迈向命运共同体,“四个必须”是基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他提出了“四个必须”: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四个必须”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新秩序注入“中国智慧”,显示出中国的政治观、合作观、安全观、文明观,也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推动亚洲迈向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经济的互利共赢,而且是全方位的。
在政治上,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形势。
在合作上,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在安全方面,要通盘考虑亚洲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在文明方面,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打造命运共同体,亚投行作支撑
由于今年博鳌论坛举行期间正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会员国申请截止日(3月31日)前夕,亚投行不可避免地成为论坛热门话题。
亚投行是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决定成立亚投行。随后,印尼、马尔代夫、新西兰、约旦、沙特阿拉伯、塔吉克斯坦等国相继宣布加入。今年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卢森堡等欧盟国家紧随其后。此后,澳大利亚、俄罗斯、埃及、荷兰、巴西等国也纷纷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亚投行的“朋友圈”不断壮大。截至3月31日,申请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国家已达到45个,亚投行的版图已实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全覆盖。
亚投行之所以这么“火”,正是因为这一倡议本身反映了世界的需求,那就是顺应了基础设施投资的潮流。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如果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基建投资,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因此,亚投行的设立无疑为本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资金来源,将弥补现有世界金融体系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的缺口。
立足世界经济最有潜力的地区——亚洲,聚焦区域内投资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对这两大热点的准确把握,造就了亚投行的巨大磁吸力。此外,创设亚投行是一项双赢合作战略,它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域内域外国家都是共赢选择。因此,这个由中国牵头的多边开发银行,才成为把亚洲各国乃至世界更紧密凝聚在一起、迈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倡导的新型多边金融合作模式得到世界认可。
“亚投行”是一个强大的信号。针对亚投行,习近平表示“将探讨亚洲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亚投行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互补共进、协调发展”,亚投行“是开放的,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多国政要认为,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看,亚投行是促进中国与亚洲等地区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努力的一部分,也将是开创亚洲新未来的一个重要支撑。
构建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为路径
“一带一路”是今年博鳌论坛的热词,也是实现“命运共同体”梦想的重要途径。
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是一条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入欧洲经济圈,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阐述“一带一路”战略,表明了这一契合发展需要、顺应合作潮流倡议的初衷,更展现了“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的开放心态。
就在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的当天,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近9000字的文件系统勾勒出“一带一路”路线图,标志着“一带一路”步入全面推进阶段。而在此之前,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有了早期收获。
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要有阶段性的内容、切口和抓手。“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务实内容、切口和抓手。作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措施,“一带一路”既让沿途各国和世界各国看到了广阔的前景,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目前,已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丝路基金”,以及备受关注的亚投行,都将成为推动亚洲新开放、新融合、新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