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浅析
发布时间:2015-05-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卞维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是每个社会成员思想行为的基本遵循。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人心、枝繁叶茂,就要选择科学的路径,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广而告之”,知晓义和理

话不讲不清,义不讲不知,理不讲不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24字”需要经常讲。对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来说,要根据社会宣传的要求和媒体宣传的特性,运用行之有效的形式,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各类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博客、播客、短信、微信等新兴媒体,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力军。传统媒体可以开辟《道德讲堂》等专题、专栏,用百姓的话,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基本道德规范,讲民族文化传统,讲改革创新精神。网络媒体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让主流唱主角,坚决抵制不健康、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占领网络空间。各类媒体都要投放一定量的生动感人、简洁形象、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努力形成崇尚道德、礼敬道德的浓厚氛围。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可以采取漫画、剪纸、图片的方式,融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利用橱窗、板报、画廊等广泛开展好社会宣传。只有经常讲,晓之以理,才能让大家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耳濡目染中晓理明义、尊德明礼。只有经常讲,动之以情,让大家乐于听、听得懂、听得进,才能记得住,入耳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厚德端行。

二、“街谈巷议”,明辨是和非

道德标准是尺度,不辨不清;价值标杆是导向,不议不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反复议。评议要从核心价值观即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做足文章。作为党的重要喉舌之一,社科理论界要做阐释内涵、高举旗帜的先锋,用一元化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从实际出发,着力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制定、宣传教育、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机制。机关、学校、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都应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评议的重点,既要评真善美,譬如经常评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也要议假恶丑,点评道德领域失范现象行为,表彰先进,鞭挞落后。同时,要在辩论中解疑释惑,在评判中扶正祛邪,从而引导人们正确鉴别,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行善举。要把热点问题引导与群众道德评议结合起来,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坚决抵制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的不正确思想意识,旗帜鲜明地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让大家明白什么是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什么是必须抛弃的腐朽观念,进而明确立言立行的价值标准,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

三、“亲力亲为”,规范言和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参与面越广,社会基础就越深厚,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越强大。实践养成应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作为宣传部门,可配合教育部门,针对青少年可塑性最强的成长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立爱祖国、讲文明、守道德的长效机制。党和政府应善于发现、培育、宣传、学习、帮扶“道德模范”和“平民英雄”,传递道德的力量,让好人有好报,让更多的人学好人、当好人、做好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重活动更加贴近服务对象,更加“接地气”,不搞花架子。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党员干部应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以诚信建设为龙头,以征信体系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形成社会高压态势。总之,只有努力让更多的人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才能形成清新的文明风尚、浓厚的和谐氛围、强大的社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和道德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泰兴市委宣传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