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解读“四个全面”的民本意识
发布时间:2015-05-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黄相怀    
 

作为一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体察。在就任总书记之后第一次公开露面的中外记者会上,他就说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暖人肺腑的话。他还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他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专访的时候还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在阶层结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此带来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发生着一系列新变化:

一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一致走向多样。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以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为特征的利益关系,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利益的一致性逐渐转变为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具体利益的多元化。

二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接纽带发生了变化,从政治整合走向社会整合。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以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为核心、以政治关系和思想意识形态整合为纽带;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联系逐渐转变为以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以党对社会的利益整合为纽带。

三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发生了变化,从刚性走向弹性。以往是以计划和命令为主的、封闭的、具有刚性特点的行政型联系渠道;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转变为市场和利益为导向的、开放的、具有弹性特点的社会型联系渠道。

四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从单向走向互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群之间是带有“权威与服从”型特点的单向作用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为“共生与互动”型双向作用机制。党群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的新变化,对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上这些新变化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新要求:第一,人民群众既要生存,又要发展。过去我们讲生存比较多,而生存之后最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自动地涌现出来。第二,人民群众既要表达,又要参与。表达是一种情绪和愿望要求的表示展现,但这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要把这种表达变成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行为,不管是政治参与、经济参与,还是社会参与,包括文化参与,这些参与需求给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第三,人民群众既要权益,又要权利。权益是一种满足意义上的权益,具有被动的含义,但是权利是一种能动的概念,人民群众不但要享受权益而且还要拥有和使用权利。第四,人民群众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温饱是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要求大体上得到了满足。满足之后呢,还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这些方面就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环保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敏锐,也懂得老百姓的心理,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

那么,如何在一个变化的大背景下,把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转化成党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呢? “四个全面”就是针对满足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所愿,作出的战略部署、采取的解决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就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人民期盼有更满意的收入,就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内容;人民期盼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就把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面医保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医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等等。

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条件。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思想和“官本位”现象,强调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干事创业活力,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等。

全面依法治国,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里面讲:“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就突出了法治的保障作用。有专家学者在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时候,讲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说:“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社会成员遵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部分人只是一味信钱、信权、信访、信闹、信关系,就是不信法。”什么样的人信钱了?当然是有钱的人信钱;什么样的人信权,有权力的人信权;什么样的人信访、信闹、信关系呢?那就是社会上一部分既无权又无钱的人,只好通过信访、信闹、信关系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有权的人相信权力的力量,有钱的人相信金钱的力量,无钱无权的人相信闹腾的力量,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美好生活怎么能够得到保障呢?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全面依法治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框定一个基本的法治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有权也不要任性,有钱也不要趾高气扬,无钱无权也能得到保障。只有这样,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秩序才能建立起来,大家的美好生活才能有一个可靠的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依靠。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和巩固,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落实和推进必须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力量,共产党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最有力的依靠。如何让人民群众感觉我们党靠得住?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拿出了关键的举措,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比如,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反映强烈的情况,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目标;针对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针对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对腐败现象反映强烈的情况,把“打老虎”、“拍苍蝇”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重拳出击,等等。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来自何处?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的认同理解,来自于对党的执政绩效的褒扬赞誉,来自于对党的工作作风的体验感悟。所以,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让人民群众有想头、盼头、干头,激发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这就是“四个全面”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非常重要的信息。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