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并不姓商。他姓公孙,名公孙鞅,因具有卫国国君的远支血统,又称卫鞅。当他在秦国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目眩的成效,并率军打败了秦国的世仇魏国后,秦孝公把於和商的15个邑作为他的封地,号商君,后人因而把他叫做商鞅。
一
秦国的起源,是在公元前9世纪,一个叫非子的人为周王室养马,得到了一小块封地,号为秦嬴,得以作为周王室的附庸而存在于偏僻的甘肃一带。100多年后,非子的后人秦襄公帮助周平王抵抗西戎进攻,并配合平王东迁,平王于是把秦从附庸提升到了诸侯地位。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秦国才与东方的其他诸侯平起平坐。由于地处苦寒边远之地,文化落后,交通闭塞,民风蛮勇,虽然出现过秦穆公这样的霸主,但大多数秦国国君都碌碌无为,秦国一向被东方诸国看不起。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这个当时只有21岁的热血青年,耻于秦国的落后状况,决心施行改革,使被诸侯轻看的秦国强大起来。为此,甫一上任,他就发出了求贤令,宣布”凡是有能力有办法使秦国强大的,我就给他官做,并分封他“(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就是在得知秦孝公的求贤令后前往秦国都城栎阳的。在这之前,卫国人商鞅在秦国的仇国魏国谋生,充任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认为商鞅是个人才,极力向魏惠王推荐。但魏惠王对商鞅不屑一顾。公叔痤又提议,即便你不肯用他,那也必须杀了他,免得他为别的国家服务。但魏惠王的反应,正如商鞅在获知此事后对公叔痤说的那样:他既然不肯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就在秦孝公继位前一年,公叔痤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被生擒。商鞅在魏国失去了主子,再加上第二年秦孝公的求贤令传来,他便义无反顾地奔赴了远离中原的栎阳,希望在那个被东方文明诸国视为蛮夷之地的边远小邦混出个名堂来。
虽说秦孝公下了求贤令,但也不是随便哪个冒充人才,他都会亲自接见。这样,自以为怀揣利器的商鞅也不得不找门子走捷径,通过秦孝公特别宠信的近臣景监推荐自己。
秦孝公与商鞅在正式确立主仆关系之前,一共交谈了四次。第一次,商鞅向秦孝公大谈帝道,也就是如何用三代圣君的办法统治国家。秦孝公对此很不感冒,不时低头打瞌睡。第二次,商鞅向秦孝公讲解王道,也就是儒家提出的仁义治天下的主张。这个还是没能提起秦孝公的兴趣。第三次,商鞅试着给秦孝公分析霸道,也就是用法令和武力治理国家。这一回,秦孝公来劲了。事后,他告诉景监,你那个朋友还不错,我还想和他谈谈。第四次,商鞅终于知道秦孝公要的是什么了,给他头头是道地讲解强国之道。秦孝公没有耐心去做什么三代的圣君,他要的东西非常实际,就是如何让秦国以最快的方式做大做强。
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主持变法工作的左庶长开始,到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本人惨遭横死为止,商鞅新政在秦国持续了19年。19年的兢兢业业,秦国的确如同秦孝公和商鞅规划的那样,非常神奇地从西方崛起,不但击败了老对手魏国,还把疆土向东方扩展了一大步。100多年后,秦国能在七国中秀出,成为战国的终结者,也和商鞅变法密不可分。
二
商鞅的政治主张和变法精神,集中展示在后人为他编纂的《商君书》里。商鞅变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两个字:农战。农是农业,战是军事。商鞅变法的核心理念,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人民的幸福,有人民的幸福就没有国家的强大。要实现独裁者让国家强大的理想,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人民更加弱小。换言之,大国崛起的基石,就是人民的苦难和泪水。一个雄视四海的大国的崛起,注定要以牺牲全体民众的幸福为代价。
在这种改革理念之下,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概括地说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在愚民方面,商鞅制定的主要政策有:(一)禁止民众阅读诗书。为此,商鞅一把火烧掉了大量民间私藏的诗书。(二)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商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中止了人民用脚投票的权利。(三)禁止民众与外国人交往。再愚昧的民众,一旦有机会和外国人交往,就会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从而产生统治者不待见的邪念。
辱民的实质,就是国家通过各种法令和措施,使民众永远生活在卑贱和猥琐的阴影里。民众处于卑贱之中,就会看重显赫的爵位,就更加在乎政府的赏赐。为了达到辱民目的,商鞅变法中设立针对性措施:其一,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并建立连坐制度(重刑而连其罪)。规定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带受罚。老百姓每五家互保,十家相连。其二,任用奸人。商鞅断定:“国家任用善良的人,那么民众就会相亲相爱;国家任用奸恶的人,那么民众就会敬畏国家制度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 。”其三,按照等级尊卑穿不同的衣服。其目的是要刺激底层民众,要想穿好衣服,就得听政府的话,按政府的指示办事,检举他人,或是捐献粮食,或是到战场上杀敌。
在穷民方面,商鞅实施了以下几条新政:其一,打击商人,抑制商业,使民众不可能通过贸易谋生,只能乖乖地被束缚在土地上,一辈子做个没有非分之想的农民。其二,不仅以经商为职业的商人要严厉打击,即便是民众偶尔为之的商业活动,也在严禁之列。其三,征收重税,增加国家收入,减少民众收入。为了避免民众偷逃赋税,商鞅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和身份登记。商鞅时期,秦国政府向民众收取的各种赋税,再加上徭役折算成实物,据专家估算,大约相当于民众年收入的4/5。其四,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要言之,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要把秦国民众统统变成两种人,一种是农民,另一种是战士,而农民和战士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前提是如果祖国需要的话。
三
商鞅的这些新法,可能会令今天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们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当然,商鞅的另一些措施,从今天的视角看,也是进步的和积极的,比如“平斗斛权衡丈尺”,就是100多年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热身;“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则是后来郡县制的雏形。但分析商鞅的绝大多数改革政策,秦国民众无疑就是这场改革的牺牲品,他们处于被盘剥与被侮辱的地位。照理,这样的改革应该是行不通的,但非常奇怪的是,商鞅的改革居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按太史公的说法,当商鞅的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时,“秦国民众对新法非常满意,路上没有人捡东西,山里没有强盗,家家都丰衣足食。民众为国打仗很英勇,喝酒闹事打群架却很胆小,整个国家都得到了大治(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因而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商鞅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军功的贵族,一律废除名位,而普通民众,只要战场上杀人够多,也可以授予爵位。每5人设一屯长,每100人设一将。打仗时,百将和屯长如果没斩获敌人的首级,统统处死。如果斩获首级33颗,就算达标,百将和屯长可晋爵一级。这支依靠爵位来拉动和刺激的军队,其嗜血癫狂显然不是东方诸侯所能抵挡得住的。文明败给了野蛮,是因为野蛮可以藐视一切人间道德。
公元前340年,经过多年改革的秦国已非昔比,决意和老对手魏国决一雌雄。是年,正值魏国与齐国交战而魏国战败之际,商鞅看到了这个好机会,向秦孝公提出伐魏,并自任统帅。魏国方面的统帅是公子卬,商鞅当年在公叔痤手下打工时,和公子卬还有不错的交情,算得上老朋友了。于是乎,商鞅想到了如何利用当年的友谊。他给公子卬写了封信,在信里很真诚地说起当年,又说如今带兵攻魏,乃是迫不得已,他希望公子卬前来一叙,双方好说好散,千万别打。这个公子卬要么是个缺心眼儿的老实人,要么就是过于相信友谊,从来没有真正认清过商鞅这个老朋友。当公子卬一脚踏进秦军军营,立即被逮捕。随即,商鞅发动了对魏军的进攻,失去主帅的魏军无法抵挡这支志在砍下更多人头的魔鬼般的军队。战后,魏国被迫把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为了避秦锋芒,魏国不得不迁都大梁。
这一战,秦国取得了蓄谋已久的胜利,大有扬眉吐气之感。尽管春秋无义战,但商鞅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仍然被天下人诟病。
四
商鞅的改革,一开始便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商鞅为了给反对派一点颜色看看,非常严厉地处罚了带头起哄的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他们一个被处以割掉鼻子的劓刑,一个被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对这两个优雅的老贵族来说,这种令他们颜面扫地的处罚,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当然,这也为商鞅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公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太子的两个老师,终于熬出头了。公子虔和公孙贾联名举报商鞅,宣称他谋反。秦惠文王立即认同了这种说法,并派兵抓捕商鞅。
商鞅尽管贵为拥有十五个封邑的商君,但在他自己悉心制定的严苛的秦国法律面前,也只能仓皇出逃。商鞅的出逃堪称黑色幽默:在逃亡途中,商鞅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旅馆,而他的改革措施中有一条就是废除旅馆,这家还在营业的,估计是经过政府特许的。旅馆服务员不认识商鞅,要求商鞅出示身份证——那时候叫做验。但如同丧家犬的商鞅压根儿就没把验带在身上。服务员于是非常严肃认真地警告商鞅:按照商君制定的法律,如果接纳没有身份证的客人住宿,我就要负连带责任。商鞅听罢,仰天长叹:没想到新法的弊病,竟然把我弄到这般田地呀。后来有个成语叫“作法自毙”,就源自于此。
商鞅逃出都城后,向东边一路狂奔,想去投奔他曾经服务过的魏国。但是,魏国人鄙薄他以友情为陷阱的可耻行径,拒绝他政治避难。他又向魏国提出,只需借道魏国前往他国。但魏国仍然不答应,坚持认为这个曾带兵攻魏的家伙,乃是不折不扣的人民公敌。商鞅无奈,只得逃到他的封地,组织手下门客造反,反倒坐实了公子虔等人的指控。这支仓促之际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当然抵挡不过每战必须砍下额定人头数的秦国政府军。商鞅束手就擒。
商鞅遭到了最为惨烈的处罚——车裂。所谓车裂,就是用绳子套住商鞅的四肢及头部,绳子的另一端,各系在一辆马车上。行刑时,五辆方向不同的马车同时向前冲,商鞅也就被巨大的力量撕扯成血肉模糊的几大块。至于完全无辜的商鞅的家人,也只有死路一条。一人犯法,全家抵罪。这条法令,也是商鞅亲手制定的。
商鞅曾经信心满满地自认是秦国人民的大救星,是他使得这个西部边陲的弱国,摇身一变为头号强国。但是,对商鞅的惨死,秦国人民的反应是:不怜。虽然没有拍手称快,但显然有幸灾乐祸和冷眼旁观的成分。
商鞅本人惨死,但他当年制定的新法还在秦国沿袭,并直接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