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运用“问题导向”思维

发布时间:2015-07-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黄正平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当下的中国,这是一个成就巨大的中国,同时也是一个还存在不少问题的中国。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科学地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以马克思的名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为题专文论述,强调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在担任党的总书记以后,习近平对问题不回避、不轻视、不淡化,针对问题,正视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大主题的若干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也是讲问题多,讲针对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多,显现了他一贯的思想和作风。

过去,我们总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可见,看到问题的存在并寻找解决的办法很重要、很必要。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可是,有些干部总是思维“任性”,习惯于说好不说坏、报喜不报忧,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对成绩再三强调,甚至夸大放大,而对问题轻描淡写抑或回避不谈。往往成绩总有七八九,不足只有一二三。在工作总结、个人小结中,成绩一大堆,而问题常不涉及,即使有所涉猎,也会发现文字量很少,总在10%之内,用的也都是“比较”、“还”、“欠”等这样比较委婉的词语。分析原因也是浅尝辄止,“事后诸葛亮”、“马后炮”。相对于问题导向,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之为“成就导向”,从成绩再出发去寻找工作空间和新高度。

事实上,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就是必须清楚地看到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针、渠道、办法。中央巡视组就是坚持剑指突出问题的理念和办法,即使刚组织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地区也查出不少问题和腐败线索来,结果成效斐然,中央满意,百姓拍手称快。

与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一样,问题导向能够居安思危、直击时弊,能够找到要害和关键点,而成就思维则容易被已经取得的成绩障眼、迷惑而自我感觉良好。相比而言,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必要性,尤其值得科学掌握、经常运用。

问题隐含风险与挑战,凡事预则立。从问题出发,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有发现问题的眼光、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决定出路,领导干部科学思维方式在推动工作中显得特别重要。而思维方式往往是有定势的、有惯性的。所以,要调整、改变思维方式并非容易。面对复杂的诸多社会问题,百姓众多诉求,处在终结人治、走在法治路上的新时代,优化领导干部思维方式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与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相结合的问题导向,应当成为新思维和现代思维的一种“常态”。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