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太古的天籁之音

浅谈中国古琴艺术欣赏
发布时间:2015-07-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马 杰    
 
    ◎ 历史上开拓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来自外部,而不是来自中国内部。“丝绸之路”畅通与否,与中国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由政府主导的对外海上活动往往只重政治目的,轻经济效益。对民间贸易的禁止和限制,更损害了中国的实际利益。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应有相应对策,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尊重其他国家、地区的利益。

 

主讲人小传:马杰,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幽兰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幽兰琴社社长。

 

 

古代文人非常喜欢古琴,有些文人进京赶考就带两件东西,一个行囊加一把古琴。而现在古琴成了小众人群的爱好,这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值得更多的中国人去传承古琴、享受琴音。

琴棋书画琴为首

古琴,又名七弦琴,最早名为一个字“琴”,传说为神农伏羲制琴。最早见于《诗经》里《关睢》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古琴最早的琴弦就是蚕丝做的,底座是木头。甲骨文中的“乐”就源于古琴这种乐器,字形为上面一个蚕丝的丝,下面是一个木头的木,用古琴来表示音乐的乐。

由于孔子的提倡,中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琴棋书画,古人曰“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有文化的人都会弹古琴。琴棋书画,琴为首。因为古琴的艺术风格中的清和、淡雅符合文人雅士飘逸潇洒的生活态度。弹古琴能达到一种养心养性、甚至养身的效果,中国传统的养生讲究气息调理,古琴的演奏状态就是通过心、手、琴调节经络达到气息贯通的效果。心情烦燥的时候,听听古琴,可以很快平静下来。

古琴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有完整的一套音乐体系,比如琴论、琴学、琴谱、琴诗、琴歌、琴派等。比较著名的琴论有魏晋时期嵇康写的《琴赋》,还有蔡邕(蔡文姬的父亲)的《琴操》,尤其是明代许上赢的《溪山琴况》,对传承古琴的文化内涵和演奏美学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存古琴谱约3000多首,在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大部分是古琴曲,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广陵散》、《平沙落雁》、《潇湘水云》等。

古琴的文化内涵还包括琴诗。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弹弹琴、喝喝酒、吟吟诗,所以流传至今的琴诗也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唐代诗人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李白在《听蜀僧濬弹琴》中写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把演奏者的状态、听者的心态都写出来了。古琴最早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独奏,二是琴歌。古琴的乐曲配上诗词唱出来,就是琴歌。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唱琴歌,但传统的琴歌到底怎么唱,大家都不太清楚。

古琴“五不弹”

古人对音乐有一种分类的方法,把文人雅士、宫廷贵族欣赏的乐器叫做雅乐,把民间小调等纳入为乐府。古琴就属于雅乐。雅乐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演奏,对乐曲的表现内容等方面很讲究。雅乐里面有很多乐器,如琴、瑟、埙、竽、鼓、钟等,但作为一个独奏乐器的只有古琴。钟、埙、竽等乐器只能奏出几个单音,而古琴可以完整地演奏整首曲子,因此古琴在雅乐里具有重要地位。古人对古琴高度重视,在弹琴之前要沐浴、净手、焚香,衣冠端坐,并且有个“五不弹”的传统。

第一,不坐不弹。坐姿稳且端庄,弹琴才能有感觉。现在大家也常说“有事坐下来慢慢谈”。弹琴是心意的抒发,自然要求心境平稳、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

第二,下雨不弹。风雨之中,人往往不能心平气和,有伤于琴心的抒发。古琴音量很小,一旦打雷下雨就能把琴声压住,听不到琴的余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就没了。另外,古琴的制作工艺也决定了它不太适合下雨天弹,因为雨天琴体会返潮吐水,而原来的琴弦是丝弦,弹起来不方便。在这里说一下丝弦,虽然丝弦“手感”工艺没失传,现代人知道丝弦是用什么做的,用什么工具、什么胶做,但制作丝弦的“手感”技术失传了。很多弹琴的朋友都在研制丝弦,但是基本没有成功的,常常弹到半首曲子弦就“起毛”断了。

第三,衣冠不整不弹。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礼仪和弹琴人的一种状态。弹琴是心灵艺术,要求人处于郑重自然、清净洒脱的心理状态。为了有利于达到这样的状态,弹琴者要洁净身心,才能投入。

第四,尘市不弹。就是不在喧闹嘈杂的地方弹琴。在那些地方,无论是环境、演奏人和听众,都不符合古琴的演奏条件和欣赏环境要求。中国传统理念讲究气息,“气韵生动”、“一气呵成”说的就是“气息”。举例来说,一人在讲话,另一人在认真听,那俩人的气息相通。如果一人讲话,另一人东张西望,气息就不通了。在闹市里弹琴,路过的人根本不听,那就达不到气息相通的境界。在哪里弹琴才好呢?高堂上、小桥流水旁、林中石上等气息相通的地方。琴友们在郊外踏青弹琴,琴、人与自然气息相通,就是一个美好的享受过程。比如说汉服,从审美上讲汉服非常美,在演奏古琴的时候穿上汉服,就跟古琴的气息是相通的,而穿着汉服骑上摩托车,就显得很不对劲。多年前,为了向孩子们宣传古琴文化,我去少年宫喧闹的广场推广古琴。结果怎么弹都找不到感觉,最后只好用录音机放琴音。我曾应邀接待贵宾演奏古琴,结果到场一看满座都是吃喝状态,就决定不弹了。

第五,对俗子不弹。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无法体会琴道之妙,自然不是知音。古代的文人,弹琴可以对水弹、对石弹、对山弹、对地弹、对天弹,哪怕对牛弹,也不会对不喜欢古琴的人弹。最经典的知音故事,就是《伯牙与子期》。伯牙在山林里弹琴,找不到知音,很郁闷。这个时候一个樵夫闻琴声而来,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说,你怎么知道我在弹高山?他又转弹《流水》,樵夫说“洋洋乎志在流水”,于是伯牙感觉非常开心,终遇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子期。我曾应邀去参加法拉利赛车举办的招待酒会,席间高官、企业家、银行家聚集,还有很多外国人。我弹第一首曲子时,这些人很认真,全神贯注,现场非常安静,我感觉很好,就又来了一曲,这时场上就有些响动了,第三曲时,有的人开始讲话了,第四曲刚起势,有人开始碰杯了,于是原来八分钟的曲子,我一分钟就弹完了。有一次,一个音乐台的主持人想听我的琴,从晚上9点钟一直听到12点,她一直很专注,我也很享受相互之间气息相通。有时晚上,我一个人在家弹琴,也能如痴如醉,因为我总感觉窗台下有人在听。所以,虽然《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已过几千年了,但那种知音的感觉还是相同的。

古琴欣赏也是视觉艺术

古琴不仅是个听觉艺术,还是个视觉艺术。大家对这个说法可能会觉得奇怪,下面,我将从两方面去介绍古琴的视觉艺术价值。

一是古琴的外形欣赏。曾有个舞蹈编导,看到古琴后非常激动,认为古琴是最美的乐器。因为古琴的外形非常美,琴形有点像人体,甚至连琴身的各部分名称都是用人体来表述的,比如琴额、琴颈、琴腰、琴尾、琴眼等。古琴的外形款式也非常多,有神农式、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等。选琴时,大家可以一看、二摸、三听。这一看就是看它的外形,就把琴当作人一样,琴颈、琴腰等部位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好比去看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琴要经常去弹它(不是人为破损),一般是不会坏的,即使坏了也可以修好继续用。现存的能够演奏的最古老的古琴,是1000多年前流传下来的,现存于故宫。我的老师传给我一张明代的琴,也有好几百年历史了。琴也有着笔墨之美,比如“九霄环佩”琴是苏东坡弹过的,他还在上面题了字。著名古琴家龚一有张正吟老师的琴,那张琴据说是李清照弹过的琴,琴背上,残留着“冰雪之丝宣其声兮”的小篆字样。我的老师送我琴的时候,也在琴上题了词:“煞有知音同所好,见琴不忘赠琴心”。而且,弹琴的朋友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琴取个名字,因此每张琴都有独特的名字。所以说,古琴所传承的不仅是声音,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是弹琴的视觉欣赏。在《空城计》的故事里,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看他气定神闲,听琴声悠扬、琴音不乱,就不敢进城。其实这是文学表现而已,现场听到琴声是不可能的。因为古琴音量非常小,诸葛亮在城楼上面,下面有十万大兵,司马懿不可能听得见琴声的。司马懿不敢进城,是因为他通过诸葛亮弹琴的姿势、神态来作判断的。现在,学习弹古琴的人很多,有的人演奏水平也很高,但是古琴本身的文化底蕴却没有被充分演绎出来。我的老师曾说过,弹好琴首先要做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这就像文化与知识的关系,把书背下来、把知识记在脑中,没有被消化、转化成个人的思想与理念,那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文化。古人讲究琴德、琴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琴是要用心弹的。把古琴的视觉艺术发挥到极致的要算陶渊明了。陶渊明有一张琴,但他的琴不上弦,他弹的是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琴?他就看,看着这张琴就觉得愉快。好比一幅画,当时第一眼看得很激动,第二天一看没感觉,那就很失败了,而越看越喜爱的才是好画,看也是一种享受。所以说,古琴不只是听觉艺术,还是一种视觉艺术。一张琴、一柱香、一壶茶、一壶小酒,置身这样的画面中,就令人有神仙般的超脱感觉。当然,古琴还是以听为主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的就是古琴的声音给人的感觉。三天以后的琴音肯定是听不到的,但为什么还会在耳边绕呢?这其实就是琴音给人的感觉了。置身琴境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古琴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这可能与古琴的弦长有关,古琴是所有乐器里有效弦长最长的。古筝虽然弦比古琴长,但古筝上有一排像大雁一样斜置的码子,把琴弦一分为二。而古琴一弦到底,有效弦长比古筝要长一倍还要多。 因弦长,所以每单根弦的音阶非常丰富,每根弦的实音能有两个八度多,也可奏出10多个泛音,且声音清澈、纯美,苍古而圆润,音色奇妙无穷。

古琴曲的情与景

古琴曲非常多,有3000多首,现在常弹的有50首左右。欣赏古琴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了解曲子内容,二要了解它的形式。古琴曲是比较有具体形象的,《流水》就是表达水流在各种状态下的感觉,《梅花三弄》反映的是梅花的清新,《秋风词》主要表现的是“秋风静,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欣赏古琴曲,关键要通过了解曲子的内容形式融入情景。

下面,和大家一起欣赏几首古琴小曲。

《秋风词》是弹古琴的入门曲,曲子虽然小,但表现内容非常丰富。说的是深秋的夜晚,一个江南女子一推门,“嘎吱”一声,一阵寒风吹进来,她幽幽地走出门,看到外面刚下过雨,月光照在地面上银光闪闪,落叶纷纷的枯枝头上有几只乌鸦在啼鸣。一阵阵的风吹过来,把落叶吹聚吹散。她看到这种凄凉的场景非常感慨,落叶的忽聚忽散与人一样,于是想起了她的友人,一阵阵的思念与伤心。伤心过后,她很后悔,早知如此,还不如不认识呢。这首曲子表达的就是这种凄美的意境。

《酒狂》这首曲子表现的是喝醉酒发狂的状态,作者是魏晋时期的阮籍。阮籍好酒,个性洒脱,但也有点“滑头”,不是像嵇康那样砍头都不怕的人。当时有人要请他出来做官,他不想去,但不好意思直接回绝。于是,朝庭的人一来,他就把自己灌醉,这样连续喝了10天的酒,每次喝醉装狂。《酒狂》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和演奏的。我曾在酒醉后给一个画家朋友弹琴,醉到手不听使唤,音都弹不准,张牙舞爪弹完后,画家说《酒狂》就应该这样弹,调不准才体现醉意,大脑清醒、工工整整弹不出《酒狂》的感觉。这也是一种性情。

大家现在可以听到的古琴曲《流水》是由清末古琴大师张孔山传承下来的,1977年《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并被发射到太空,在宇宙寻找知音。《流水》主要表现了大自然现象,从滴滴泉水的“滴答、滴答”,慢慢汇成涓涓小溪,最后汇聚成大河、大江。这其中,琴声表现出了水雾、急流、漩涡、瀑布、清潭等多种流水的状态。

中国文化是写意的文化。欣赏古琴曲,表面的是欣赏韵律,其实是在捕捉一种情景,也只有通过欣赏进入那种情景,并与情景融为一体,才能和琴曲产生共鸣,产生“高山流水觅知音”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