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掌好方向、把握大局、抓住关键,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第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主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团结带领人民夺取胜利。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领域的争夺十分激烈。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转型中的困惑,在思想文化领域都有所反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眼于“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抓好思想文化建设。要注重社会舆情分析研判,听取和研究思想文化建设,掌握新情况,掌握新动态,掌握工作主动权。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切实把关定向,在原则问题和敏感事件上,敢于表明态度,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最后拍板”。尤其是要重视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唱响网上主旋律,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决不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
第二,进一步加强文化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选得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任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工作的,除政治上可靠之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要按照中央要求,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安排到领导岗位上来,充实到文化建设第一线,充实到文化改革最前沿。文化领域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既要把现有人才用好,激活“一池春水”;又要培养文化新生力量,增添“源头活水”。从江苏当前文化人才队伍现状看,重点要抓好两头:一是培养拔尖人才,二是壮大基层队伍。要以培育“文化名家”和“五个一批”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抓好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努力造就一批文化领域各门类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要完善文化荣誉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名家大家,给荣誉、给奖励,形成尊重人才的鲜明导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人才最缺的地方也是基层。要加强县以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把乡镇、社区的文化工作人员配齐配强,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扎根基层、安心基层。
第三,努力成为推动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当前,文化工作的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市场、开放、微时代、互联网、社会流动等,提出了许许多多新课题新要求。推进文化建设,没有两把刷子,就很难胜任这方面工作,甚至连与文化人沟通都有压力。总书记指出,做好文艺工作,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多学习一些文化理论知识,主动跟进文化发展前沿,经常到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导和推进文化建设的本领。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做好人的工作,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江苏文化多元多样,吴韵汉风同出一省,又风情迥异,工作推进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搞简单的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因地施策,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举措,并善于通过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面上工作。要加强文化立法,推进文化领域依法行政,增强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努力推动江苏文化在法治的轨道上繁荣发展。
软实力建设,需要硬抓手来推进。2011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量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强化工作考核,取得了明显成效。要持之以恒加以推进,进一步丰富内容、优化布局、明确重点,一项一项地组织实施,按照时序进度取得预期效果。今年,国家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府要把贯彻落实中央新部署,作为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以过硬的举措办好各项文化惠民实事,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