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各级不断加大财力投入,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如果说,前一段较好地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重点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坚持需求导向,做到供需对接、建管并重、综合利用。要优先安排群众喜欢的文化项目,更加注重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创新服务方式,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最了解群众的需求,碰到矛盾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有的地方探索变“端菜”为“点菜”、建立“流动文化服务驿站”、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等办法,主动破解工作人员少、服务需求跟不上的问题,取得了很好成效。对基层的探索,要给予支持,宽容失误;对他们的成功经验,要及时总结,形成模式,推广下去。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快、势头好,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要在壮大规模和优化结构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一方面,要充分释放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活力。对骨干文化企业,鼓励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江苏文化航母企业。对小微文化企业,要落实好国家和省里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探索解决融资难、发展成本高、市场开拓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对有志于文化创业的群体和个人,要大力建设众创空间,鼓励扶持文化创客,探索建立低门槛文化创业特区,促进文化领域创业创新。我省有艺术类高校5所,招收艺术类专业的学校有136所,建有660多个专业,在校生近11万人,蕴藏着旺盛的文化创造力。要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他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争当文化创客,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今天,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大循环,只有加快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在文化融合发展上积极行动,比如深圳的“文化+科技”,北京的“文化+创意”,上海的“文化+金融”,杭州的“文化+产业”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江苏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消费优势明显,正在建设一批文化科技产业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新兴文化业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力争迎头赶上。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兼具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尊重文化规律,既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努力做到满足群众需求、引导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