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尺。必须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不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真正做到文化“为人民服务”。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关键是要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推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强调,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胡编乱写、粗制滥造;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社会大众和现实生活。总书记的深刻剖析针砭入理,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要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认真对照反思,想一想所在的地区、所在的领域、所创作的作品,是否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
应当说,这些年我省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各个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也得过不少大奖。但总体上看,精品力作、经典之作、传世之作还不够多。现在社会上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浮躁,在文艺领域也同样如此,一些人不能静下心来搞创作。这种现象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就会对文艺发展本身和社会精神生活产生伤害。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主要靠作品来说话。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任何时候,创作都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都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创作的素材空前丰富,创作的环境更加宽松,创作的条件更加优越。广大艺术家要静下心来搞创作,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耕耘,精心打磨,着力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狠下功夫,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品。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企业、乡村、社区、校园生活最前沿,把人民的声音作为“第一信号”,从普通百姓中寻找灵感,从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动实践中提炼主题,以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书写和记录江苏人民追梦、逐梦、圆梦的光辉历程。文艺的神圣使命是以文化人,决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家作为锻造灵魂的工程师,要把传递真善美作为作品的底色,把传播正能量作为应尽的责任,努力拿出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群众在艺术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共鸣中得到启迪。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影视,不能总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好的文艺形式需要传承,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呈现方式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力。现在,网络文学蓬勃兴起,受到青少年读者的青睐,其影响力持续扩大。江苏是网络文学大省,网络作家人数很多、创作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我们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加强正面引导,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增强文艺的表现力和传播力,不断繁荣江苏文艺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