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发布时间:2015-07-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要的任务就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紧扣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拿出新作为、见到新成效。

突出“主心骨”,一定要注重思想理论的科学引领。毛泽东同志说过,“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与理论素养,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成为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的“压舱石”、解放思想的“定星盘”。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江苏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我们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地以真理的力量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历史上,江苏屡开思想风气之先,范缜提出的“无神论”思想,泰州学派倡导的“格物致知”,东林党人崇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呼唤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推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对中华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之初,以胡福明为代表的一批江苏专家学者,以大无畏的勇气积极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推动全国思想大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匡亚明发起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共2006000万字,是我国影响重大的原创性思想文化项目。在我省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形成了一批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为推动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发展的进程中,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思想困惑、认识偏差,需要从理论上释疑解惑、给出回答。要秉承优良传统,突出思想理论武装,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新型特色智库建设,紧密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讲清楚“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是推进“四个全面”在江苏的生动实践,讲清楚“两个率先”是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在江苏的具体化,引导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突出“主心骨”,一定要善于从先进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价值观建设是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必须把握内在规律,促进认知认同,重视“人”的工作,加强“源”的传承,下足“化”的功夫。一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创造了灿烂的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楚汉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江苏历史文化特质的重要体现。江苏不仅拥有大量的无形文化资源,还有大量有形的历史遗存,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数量众多,几乎所有市县都建有博物馆,这些都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中积极的、进步的、精华的元素予以诠释、转化和改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二要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江苏的党史资源十分丰富,江苏的军事文化也源远流长。在党的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江苏是我们党活动的重要区域。周恩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出生在江苏,陈延年、赵世炎、邓中夏、陈毅、粟裕等曾在江苏从事革命活动,新四军东进北上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事件都与江苏密切相关。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这些丰富的党史、军史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整理,重点做好雨花英烈精神的研究和弘扬,加强对江苏地区军事文化的梳理总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具有震撼人心、塑造灵魂的作用。三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江苏先后涌现出“四千四万”精神、华西新农村建设、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等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孕育形成了“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对这些生动的时代精神,我们要倍加珍惜、广为弘扬,继续在实践中拓展丰富,进一步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四要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江苏的发展与国家的开放进程始终同向同行,不仅收获着经贸合作成果,而且学习借鉴了先进文化成果。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我们要以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交流中博采众长,在互鉴中绽放异彩。

突出“主心骨”,一定要推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12个主题词,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的价值目标,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个人的价值准则。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江苏实际,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来,引导人们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积极投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紧密联系起来,与建立和规范文明礼仪制度紧密联系起来,与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文明创建活动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要继续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大力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走向深入,充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学习热心服务旅客的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等先进典型,着眼于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办好“小事情”,解决好“小矛盾”,搞好“小服务”,真正赢得群众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身边的典型可信、可亲、可比、可学,最有感召力,像科技兴农的赵亚夫、驻守海岛的王继才夫妇,以及许许多多的凡人善举、身边好人,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对实践中涌现的道德模范,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推动盆景变风景、苗圃变森林。需要指出的是,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所有人都是当事人,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要重点抓好公职人员、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人物等重点人群,发挥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引导人们坚守前进方向,坚守理想信念,坚守正义良知。只要各个层面都积极行动起来,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见诸行动,社会文明程度就会大幅提升,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就会成为生动的现实。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