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昌盛、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价值观为支撑的。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锲而不舍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打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一、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标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航向,构筑了当代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梦”的价值呼唤。国家兴盛与民族振兴,需要精神追求释放出最持久和最深层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上创造发展奇迹,而且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与中国梦理念共同构成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体认,成为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汇聚起形成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四个全面”的价值取向。“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纲。“四个全面”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维度,既有富强、民主的目标,亦有文明、和谐的理想;既意味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和法治昭彰的社会建制,也意味着遵纪守法、崇德尚礼的社会生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凝聚起鲜明的价值共识,树立崇德践德、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归。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命脉,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整饬而科学的价值规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逐步展开后的价值诉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守好价值体系,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表达,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为国家前行聚集起磅礴力量。
二、彰显我们的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自信意味着执着的坚守和自觉的践行。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追求,才能提振精气神,攻坚克难,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铸造更加昂扬的“中国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确立价值观自信的理论基石。任何一种价值观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和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这也是我们党面对世界范围内社会价值观交融交锋的新态势,更加具体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扩大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力,增强价值自信,补足精神之钙。要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在化繁为简中凝聚共识、消除分歧,达到思想上的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五千年厚重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确立价值观自信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源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溯文源、通文脉,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获得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注重挖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
党的光辉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思想宝库的精髓,是确立价值观自信的丰厚营养。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代表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昭示出一种价值自觉。蕴蓄其中的丰富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铸就了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大力弘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震撼人心、塑造灵魂的作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构筑引领实践的制高点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价值观建设树立的是理想信念,界定的是良莠是非,关涉的是世道人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久久为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努力构建思想文化高地和道德风尚高地。
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科教大省,发展得早、发展得快,遇到的问题也早,这既为开展核心价值观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又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建设,高度重视价值追求、价值共识、价值引领。对核心价值观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越深入,阐释越明白,干部群众的领会把握就越准确、培育践行就越自觉、价值观自信就越坚定。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现代化的紧密联系等等,澄清疑虑、统一共识,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价值观是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以积土成山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有韧劲、长期抓,才能立风尚、塑形象、见成效。要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中,注重发挥礼仪礼节、乡规民约、行业标准等规制导向作用,促进价值观与人们生活深度融合,做到“日用而不觉”。要坚持接地气、贴民心,找准与时代的共鸣点,使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大众化,更好地教化于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汇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合力。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全党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要把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贯穿到国民教育之中,更好地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更好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有利于弘扬主流价值思想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好地释放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捍卫公序良俗,使社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点亮我们深邃光辉的道德星空。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