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跃宁,江苏南京人,无锡市发改委公务员。连续17年89次到延安、46次到贵州慈善扶贫,总行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发动全国上万人加入志愿扶贫队伍,成为全国唯一的“双省双市”(江苏、陕西、无锡、延安)道德模范,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誉为“平民慈善家”、“公益雷锋”。曾获新华日报“感动江苏”60人之一的荣誉,是国务院新闻办《我的中国梦》褒扬的新闻人物。6月18日,以范跃宁为主人公的记录电影《美丽乡愁》在南京首映。
我的慈善扶贫之旅是从1998年春天随同无锡市党政代表团第一次步入延安黄土地开始的。
一天,我们的车队经过一个无名的小山村,有人提议下来“方便”一下,没想到这个十几户人家的村子竟然找不到一处厕所!外人的到来引得一群孩子们的关注。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个村子念书的。“快去看看你们的学校!”顺着弯弯的山路,我来到一间十分破旧、不足十平方米的阴暗窑洞前,里面有五六张破桌子,上面放着一些破旧的课本,门前的土墙上还插着一面被风雨侵蚀得有些褪了色的国旗。这就是一所1-5年级20名学生的学校!
在与代课老师—— 一名23岁的姑娘交谈中我得知,这里太偏太苦了,没有公办教师愿意来,她从20岁开始每天要往返步行五、六十里山路,风雨无阻地坚持来这里给孩子们上课。而当时每个月只有50元的代课费,有时还无法按时拿到。“这么苦,你为什么还要教他们?”我忍不住问道。这位女教师看着我只回答了一句:“我不教,他们连自己姓什么都不会写。”
与女教师相比,我觉得自己生活在天堂。我要学习她的精神!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一种精神,相信他在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干得很好。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生命无价,长度有限。在这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我帮不了一千个孩子,但我可以帮一个、十个!我做不了一千件好事,但我可以做一件、十件!只要我们大家携手同心,少抽一条好烟,少喝一瓶好酒,就会使这些优秀的师生温暖如春。
(一)
最早的时候我们帮助的农民和学生并不多,可陕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独特,乡亲们会拿出剪纸、大红枣、苹果、鞋垫子来感谢好心人。
有一位婆姨,我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帮助过她家的谁,但她抱着一团旧报纸慢慢地走到我的面前,打开一看,是一双黑色的布鞋。我当时就说:不要,不要,你不知道我的脚多大,我不能穿的。可这位婆姨看着我就回答了一句:你上过我们的山,留下过脚印,我量的!
长这么大,我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我的脚的尺码,可是一位延安的农民却能量着我的脚印为我做一双鞋,而且一穿正好合脚。这难道不是最令人感动、最令人难忘、最令人感到温暖和幸福的精神力量吗?!
杨芳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在她念初一时我和她结成了帮扶对子。那一年她听县上人说,我上莽头山遇到了车险,摔坏了相机镜头。许多年过去了,她也初中毕业考了高中,高中毕业考了大学,大学毕业进入了实习期、走上了工作岗位,可她始终没有忘记这件连我自己都快要忘记的事情。
三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到延安,她突然捧出一个崭新的价值3000多元的尼康卡片照相机要送给我。面对我的疑问,她说:您忘啦,那年您为了来帮我们,在山里摔坏了相机镜头,我看您每次来都带着相机,用它来拍我们,就知道您最需要相机了!可我当时还小,还没有能力帮您买,现在我大了,这钱是我近两年用业余时间到超市打工攒下的,是我用自己的劳动专门为您买的,希望您收下,让我也加入您的爱心队伍吧!
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区别是不大的,关键在精神的力量。正是这些孩子们给了我一种力量,我在精神上是快乐的。
在帮扶延安的过程中,不仅仅延安农民和学生给了我许多感动,同样,社会各界的许多爱心人士也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感动。
无锡粮食局下岗工人陈华明,从报纸上看到我帮扶延安的故事。一天快下班时,他到我们单位找到我,说要帮一名延安贫困学生,当我了解到他和他爱人都已下岗、生活并不宽裕时,就劝他不必参加。但他坚持不走,说:我尽管下岗了,但国家对我们不错,比起延安农民来我们好得多,我帮他们不会影响我的生活!我只好给他帮了一名困难学生。不料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和爱人来到单位门口等我。我不解地问:怎么?后悔了?他说:没有!昨天晚上我回去把这事和我爱人一说,她全力支持,看着孩子的资料,她提议我们还可以再多帮一个,这不,她怕孩子被别人帮完了,叫我早早陪她来……
就是这样一对下岗工人,在一次中秋节的下午给我打电话说:我没有什么当干部的亲戚,你就是我最好的亲戚,我买了两盒月饼放在你们单位楼下总台,你下班后带回家吃。
面对他们这种掏心窝的真情,我们所有在岗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实打实地多为老百姓做点事呢?他们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榜样!才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文明与骄傲!
(二)
正因为有了许多这样的精神动力,所以我17年89次到延安、46次去贵州志愿慈善才乐此不疲!
我知道,要为山里农民办成事,就必须走基层讲实效,就必须把有限的爱心捐款用到农民朋友日常生活最需要的地方。
延安宜川县丹洲镇的程落村有200多户农民、近千口人,祖祖辈辈喝着很远处沟里含氟量极高的劣质水,许多人得了“大骨节病”。通过深入走访我了解到,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打井找到优质水源。而打一口井大约需要4万元左右,对于这个穷得叮当响的自然村而言,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带着一份调查资料,我赶回无锡,四处奔走,寻找愿意出4万元打井费的单位或个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无锡国联集团的帮助下为该村打出了两眼优质泉眼。农民可以挑着扁担、拉着毛驴上山运优质水喝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可是当我看到这白花花的水就这么流淌时又觉得很可惜。我当时突发奇想说:能不能把这水引入农民窑洞?虽然所有人都说“不可能”,我还是坚持找他们要了一张当地的山形图,大致标出了窑洞位置。回到无锡经懂行人粗略测算,试着搞一个这样的自来水村大约要20万元!我一听也傻了!可我们国联集团毛伟跃等领导把手一挥说:继续捐!下属各公司的党员、干部带头,在很短的时间里又捐了16万元!延安历史上第一个“窑洞自来水村”得以建成。通水的那一天,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农民敲锣打鼓前来庆贺,一位当地的老农民激动地拉住我的手,热泪盈眶……
那是2000年的事了。春去春又回,15年来,该村没有新增一例大骨节病。看到农民朋友们的健康有保障,家家户户养鸡养猪搞种植,都过上了幸福生活,我的心里比蜜还甜!
践行慈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出思路、找方法,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探索既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受益面又大的扶贫新路子。
2007年元旦,我首倡“我是一滴太湖水,我要回报黄土地——无锡市民为延安贫困农民捐赠医保费活动”,提出每人只要捐助10元钱,就可帮助延安贫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几年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数十万元,使延安、贵州苗乡3万多名贫困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一些重病患者医药费也可以报销,不再因病返贫。
2013年,由我牵线促成了江苏永鸿巴布洛集团公司巴布洛农业生态谷与贵州黔东南黄平县签约成功养老文化旅游综合体生态舞阳湖的开发,总投资预计达38亿元。该项目已经列入贵州省的重点支持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会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回归家庭温暖。
(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我们很多人都有能力做到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同时来帮助一些贫困群体。实际上,这种帮助不仅仅是给个500元、1000元钱的事,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一个人,有人去关心他、关爱他了,才能激发他内心的力量。捐赠只是一根点燃心灵希望之光的火柴,交流才能使双方心灵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让受助者和捐助者共同成长。
因此,在帮扶贫困学生的过程中,我坚持送思想重于送钱物。在挑选结对学生时,我会按比例挑一些所谓的“差生”。
一次我到延安一所中学的一个班级,一名很高很帅的男生坐在最后,我走过去问他学习怎样?排名第几?他把头低着,看都不看我。这时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对他说:给你一个机会,你说话好吗?他把头抬起来对我说:学习不好。我问他:什么原因?他说:贪玩,学不进去,不想学。我说:你知道原因就好了,我送给你两个字。他不解地反问我:送给我两个字?什么字?我说:努力!你能不能做到下次见到我不要把头低着,你也没犯错误,我也没批评你,你把头低着干嘛呢?他点点头。我说:好,登记,一会儿出来拍照。可我刚走出教室,校长一把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你怎么挑到这么一个学生?我们想把他开除,都怕他回来闹事,你不能把名额给优秀的贫困生吗?我说,好的好的,知道了知道了。但还是留下了这名学生。在后来的交往中,这名学生对我说:这些年来,爸爸妈妈对我失望了,学校老师对我失望了,现在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半年之后,再到这个学校,他升级了,学习已是班上的前十名,还领着大家搞卫生、做好事。这时我把校长叫了过来,对他说: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在于把那些好的搞好,如果能把那些所谓的“差生”也搞好,这才是千家万户真正的期盼、安宁和快乐!
(四)
人,只要有真情,只要打开心扉,让别人走进来,送上温暖和关爱,我相信大家都会和谐相处,也都会感到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了,我们所享受的就是一种安全感,一种和谐。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的楼房盖得再高,我们的高铁跑得再快,都还会与世界的发展有差距。
17年来,我坚持用真情和行动说话,坚持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从江苏无锡,到西北的陕北窑洞,再到西南的贵州苗乡,传递真情和快乐。而我最大的收获,也是人间真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觉得当一个人受到帮助以后送你一双鞋垫,上面绣着“我想念您”、“健康幸福”等字眼的时候,就很幸福;当看到自己帮助过的孩子健康成长,考上大学、研究生,入党、做医生……这个时候,就更幸福。他们的快乐和笑容,让我年轻。
我今年58岁,工龄40多年,更能体会到在前进的路上也有困难和险阻。人无完人,面对曾经有人的不理解,曾经有人的“好言相劝”,甚至有人的闲言碎语,我只坚信一条:用行动说话!只要我们不图名、不惟利,心中始终惦记着老百姓,在立足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多延伸一点点,在为民办事的热情和责任心上多加强一点点,在寻找处理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上多创新一点点,相信每个人、每个单位的工作都会出成绩、有收获,我们每个人为此所付出的劳动都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
近期,历时两年围绕我们爱心团队所拍摄的纪录电影《美丽乡愁》在全国引起反响,成为鼓舞我向着光明前进的新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