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发布时间:2015-08-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我国经济面临六大新机遇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

第一是人口城镇化。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市群的建设。我国现有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10年内,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82%和92%。城市群今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主平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二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上升,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服务化的新常态将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发展机遇。应努力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关注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业、互联网相关产业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

第三是发展低碳化。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也出台在即,将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绿色经济发展将带动数以几万亿元计的“治大气”、“治水”、“治土”的投资,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第四是产业高端化。今后,我国应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创新,要通过创新使我国企业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这涉及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

第五是社会信息化。信息化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考察:一是产业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信息产业化,今后,互联网将改变城市、企业、金融等诸多领域。新的产业革命的特点是“互联网+X”。比如“互联网+金融”,等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制造业”,德国人称其为“工业4.0”,这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等于智慧城市。目前,智慧城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这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第六是经营国际化。当前,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需要实现从产品国际化走向企业国际化,从商品输出大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所有”,从出口导向转向投资立国,从大多数产品贴牌生产转向品牌创新,从低层次国际分工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

 

公务员必须适应十大新常态

一、群众路线在心中

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不是“可以有”的态度问题,而是“应该有”的思想问题,更是“必须做”的行为问题。

二、作风建设在路上

惟有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要幻想暗度陈仓、另辟蹊径、死灰复燃。否则,你懂的!

三、社会监督无死角

人民群众的眼睛更雪亮、勇气更坚韧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四、权力制约有明法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确权必须为。应干而未干、可干却乱干成了大问题。公职人员唯须循规蹈矩。

五、薪资福利更规范

公务员职业曾经非常令人羡慕(趋之若鹜),但未必真正受人尊敬(众矢之的)。突然间,这一职业逐渐不再令人艳羡,但它最终普遍获得社会尊重仍是必然的。这一职业更有福利保障应该被理解,但千万不要再奢望奖金福利你涨我追、无序滥发。

六、党风廉政再高压

“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零容忍”。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腐败分子坐卧不安。污垢被清洗、病灶被清理,肌体必然恢复健康、焕发活力。不义之财不可取、飞来横财必惹祸,谁还敢前赴后继重蹈覆辙呢?

七、公器私利须分清

公器不能私用,包括公权不能谋私、公款不能利私、公物不能渡私。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公私分明是公务人员最起码的原则和约束。

八、政绩观念要端正

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还要政治文明,更要生态文明。不要牺牲环境、葬送和谐、愧对子孙!

九、正本清源纯信仰

信仰是精神支柱,信仰是前进动力。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一支丧失信仰的队伍,都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人格不能丢、国格不能辱。

十、正气清风坚信心

中国的未来,是梦又不是梦!为何?你懂的!

 

中国未来五年产业发展四大趋势

顺应中国未来五年发展大势,要积极打破自己原有的观念,顺“势”而为,切不可等造富的洪潮过后,才知自己已被淘汰。

“十三五”规划指引产业发展方向

“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关系到未来五年我国发展大方向。哪些行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舆论对此高度关注。据目前透露出来的信息,下面这些行业已进入规划编制阶段,它们分别是:钢铁、有色金属、机器人、信息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和大数据等。与此同时,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也将进入实施阶段。环保行业也是一大投资机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制造2025引领中国走向工业强国

视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中国,将振兴制造业的战线延伸至未来十年,也就是2025年。一股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驱动的变革力量正在酝酿,一大波投资机会也会随之而来。据报道,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根据《中国制造2025》,今后要推动互联网+制造业,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还提出了要重点发展十大领域和实施五项重点工程。十大领域分别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

新技术浪潮将颠覆传统行业

新技术正在改造和重构经济与商业。这股新技术浪潮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O2O、工业4.0、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节能、航天、军工等等。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一系列传统行业和商业模式面临着全新竞争、彻底改造甚至全面颠覆。比如说如果淘宝和京东会成功,那么百货商场和传统的商业就会更加困难;如果微信成功了,那么三大运营商就可能走向管道化;如果阿里和腾讯金融能成功,那么有些银行就没戏了;如果余额宝能够成功,那么传统基金就会有大问题;移动支付出来了,传统信用卡就会被取消掉……

“一带一路”引领开放大战略

328日,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规划发布。“一带一路”作为长期战略,预计第一阶段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将给建筑、铁路设备、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带来订单增加,第二阶段的贸易自由化、产业合作将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人与物的流量增加、给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带来长期合作机会、给水电、核电、风能等清洁能源带来投资机会,第三阶段的旅游合作将会给旅游业带来需求提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