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国主义教育伴随青少年成长

发布时间:2015-08-3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盛 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革命纪念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梅园新村纪念馆紧紧抓住青少年群体,了解青少年、熟悉青少年、争取青少年、组织青少年,通过举办各项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服务、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寓教育于实践中,有效地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让爱国主义教育伴随着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创建“周恩来班”、“邓颖超班”。1986年梅园新村纪念馆在南京梅园中学创建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了数百个“周恩来班”。创建命名活动从南京扩展到云南、西藏、上海、北京等地,受教育的各族学生上百万人。创建活动深入人心,蓬勃开展,形成了一定规模,教育意义十分深远。

19909月,纪念馆和玄武区政府联合,在梅园中学设立了第一个“周恩来奖学基金”,并赠送课桌椅和讲台。19942月,和玄武区政府等单位在南京第九中学设立了“邓颖超奖学金”和“邓颖超青年教师育人奖”,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在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

以伟人的名字创建“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并开展一系列争创活动,是纪念馆立足于自身优势,充分发掘周恩来精神的伟大向导作用的成功创举,实现了纪念馆与学校的互动,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形成“馆校挂钩”、“结对共建”。紧密配合学校德育教育,使基地教育贯穿课内课外,是革命纪念馆德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多年来,梅园新村纪念馆与学校密切联系,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把学校教育和纪念馆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20127月,纪念馆和南京市教育局共同主办了“梅园杯——唇枪舌战论青春南京市中学生辩论赛”,来自全市“周恩来班”、“邓颖超班”的选手们精心准备,在辩论赛中展现出富有灵性的思想碰撞。“馆校挂钩”、“结对共建”,使教育基地成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充分发挥了德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功能。

举办专题展览,策划主题班会、举行成人宣誓仪式。举办纪念活动是梅园新村纪念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种独特方式。纪念馆遴选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挖掘德育教育和课堂教育的重点,紧密结合形势和热点问题,选择青少年普遍感兴趣的内容举办专题展览,并且不定期地组织社区学生来馆参观。“中国著名少年英烈事迹展”、“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邓颖超青少年时代业绩展览”、“党风楷模——周恩来展”、“我眼中的世界——南京市中小学生作品展”等,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每逢周恩来的诞辰日及逝世纪念日,和青年学生们在一起开展纪念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纪念馆和梅园新村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合作,在纪念馆汉白玉浮雕前举行主题班会,把学生带到生动、丰富、可感、可知的现实环境中进行教育,既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也使他们对爱国民族精神的理解更加直观和深刻。

18岁成人宣誓仪式活动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自1995年纪念馆首次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至今已开展了20年。每年纪念馆都要牵头组织南京市梅园中学、外国语学校和第九中学等校的学生在馆里举行18岁成人宣誓仪式。通过成人宣誓仪式,使同学们加深了对“成人”含义的理解,增强了公民意识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举办专题文博夏令营。每年暑期组织开展的夏令营活动,主题都与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直接挂钩,让学生们在愉快的玩乐中直接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滋润。“走进博物馆夏令营”,组织营员们参观市内各博物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他们对纪念馆的陈列展示和历史文化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夏令营”组织学生们通过参观“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邓颖超青少年时代业绩展览”,了解两位伟人青少年时代的成长、求学经历以及参加“五四”爱国运动的光辉业绩,从而激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之旅夏令营”组织营员前往上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以及上海科技馆,使营员们受到了深刻的党史教育,并增长科技知识;2013年暑假的“追寻伟人足迹,共筑中国之梦夏令营”,纪念馆组织了三江学院、东南大学、南邮和南航四所高校“周恩来班”的入党积极分子,前往周总理出生(淮安)、学习(天津) 、工作(北京)的地方,瞻仰伟人、学习伟人,共筑中国梦。通过对革命纪念场馆的参观、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革命纪念馆的认识与思考,进一步拓展了革命纪念馆与学校德育教育的新空间。

送教上门,扩大宣教辐射面。 为了加强馆校之间的互动,纪念馆主动上门,在力学小学“周恩来班”培养了一批小小故事员,并由纪念馆宣教部的讲解员定期去学校为他们进行辅导、上课,如今这些小同学都能用稚嫩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梅园小故事,以表达对伟人的崇敬和爱戴。 “周恩来班”的成功创建,德育基地的成功建设,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校学习伟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纪念馆还定期组织宣讲团到“周恩来班”所在的各个学校,为在校的大、中、小学生进行伟人事迹的宣讲,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培训青少年志愿者。梅园新村纪念馆成立了“志愿者之家”,为大中小学生志愿者、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毕业实习提供平台。每年定期定时为这些有志于博物馆事业的大中小学生进行培训,提升志愿者们良好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以及优秀的职业素养。这种形式让志愿者不仅可以学到革命历史知识,还可以丰富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真正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如今,每逢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期间,身穿红色志愿者服装的学生们,穿梭于观众群中为观众提供认真的讲解接待、贴心的咨询服务,已成为纪念馆亮丽的风景。

以多种手段增强宣教效果。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梅园新村纪念馆从1996年开始与市教委联合制定了《中小学生参观记录册》,组织学生定期前来参观。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手册》,以深入浅出的内容弘扬老一辈革命家千秋风范、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深受教育;编写《梅园故事》,再现中共代表团当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同国民党政府进行艰苦谈判斗争的历史,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知识提供好教材。

为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梅园新村纪念馆借助现代科技,大量采用实物、照片、模型、全景画、实景复制、微缩景观、幻影成像等形式,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有效改变了过去基本陈列长期不变、内容形式陈旧单一的状况,有效地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