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有史以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弘扬传统美德,对于振兴中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廉政文化等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美德是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振兴中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追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的历史使命。古往今来的历史表明,任何时期、任何国家要想兴盛强大,都离不开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物质硬实力不行,无法振兴中华;文化软实力不行,振兴中华亦是一句空话。文化软实力事关中国人的灵魂、情感、品德、智慧、气节、勇敢、凝聚力、向心力,这是众志成城、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前提,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基础。
早在尧舜时期,中国就有了“克明俊德”的说法,在崇文重礼的西周,更形成了浓厚的重德氛围。《逸周书》中有“五德”“九德”等概念,后来逐步形成了 “八德”理念,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当前来说,传统“八德”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譬如说,传统忠德的责任意识就是振兴中华的强劲力量。传统忠德,看起来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糟粕成分,实际上也有一种尽心竭力、利人利公的做人做事态度。“天下为公”即是传统忠德的精髓,它鼓舞着人们为国家的兴旺发达竭智尽忠、矢志不渝。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昭君出塞、花木兰从军、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等,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耳熟能详并世代传诵,就在于这种忠德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为人类福祉作出了贡献。孙中山先生指出:“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显然,孙中山先生在这里说的忠德,不仅要忠于国家,还要忠于职事,爱岗敬业,为国出力,为国分忧。因此,必须动员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中的精华,与时俱进,转化超越,形成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传统美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是密切关联、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美德中倡导的“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以法为本”的法治思考和“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平等精神;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思维、“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君子之道的传承和弘扬。
显然,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传统美德的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等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
道德的主体是人,当人对传统美德的追求成为一种信仰时,就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传统美德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因此,必须通过“认知”等手段,让人们认知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进而使人们“认同”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以此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提高国家软实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传统美德是建设廉政文化的丰厚底蕴
在我国古代,先贤们为了让官员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廉政思想。《周礼》中的“六廉”思想,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突出体现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德能兼顾、以德为先的准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基本框架。周朝瓦解之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从政者“正人先正己”,为“正己”而要求“克己”。“正己”即要使自己端正,“克己”即克制自我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各种欲念和行为,以符合“仁”和“礼”的要求,而且要“勿终食之间违仁”,即任何时候都要符合高尚的道德要求;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可谓非常严格。历史上但凡“清官”,皆能不懈于位,做到品行方正。如唐朝宰相魏征辅佐李世民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公正廉明,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功不可没。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对照这面“镜子”,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可以反观自己,找出不足,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近几年,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从一些“老虎”和“苍蝇”的劣行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官员的官德失范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超越了人们的底线。传统美德包含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健全廉政文化都有很重要的启迪和助推作用。
正本才能清源。党员干部要从内心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洗礼,从思想深处入手,转变掌权用权理念,把人民群众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关切作为指向,不能甘做“糊涂官”,只当“太平官”,要主动作为,造福一方,决不把权力作为谋私的手段,真正将行使权力的价值目标回归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