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讲台站了30多年,每年还有不少社会宣讲,若干媒体评论,要说理论宣讲怎么讲,应该心知肚明了。可现在每次接到任务,很少有驾轻就熟的潇洒感,反到觉得有压力。现在理论宣讲很难,难的不仅是内容的不断创新,还在于讲述方式的变化多样。资讯的发达、自媒体的兴起、舆论场的众声喧哗,要让宣讲的声音被听到、被接受、被认同,发挥引领作用,“怎么讲”有时比讲什么更费心思。
对什么人讲什么话
这么多年来,我的讲台变化很大,可以是中央党校教室、中组部远程教学网,更多是基层党校教室、机关会议室、社区活动室、乡村大会堂。听讲对象身份各异,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信息关注点都差异甚远。即使同一个题目,对党校领导干部讲与对社区居民讲,讲法一定会有很大变化。用一份备课提纲应对所有听众,自个儿就得准备早点下课。
记得多年前,有次给离退休老干部讲形势,课间休息时讲台上多了张字条,上面提了几个问题,诸如:阶级斗争是不是真的熄灭了?还要不要打倒帝修反了?我一看就觉得掉进了异次元世界,不在一个世界平面上呀,都什么年代了,还是这种语言和思维?当时心里认为这是来搅局的,不理他。回去后越想越觉得不对,这张字条说明老干部心里有惑,希望解开来。嘲笑他们僵化落伍,不回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能解开他们的惑。他们站在过去的时代向新时代张望,满眼看不懂,得通过讲课,给他们的思维指条路。解惑的钥匙在哪里?就是他们的经历,只有与他们的经历产生共鸣,才能帮他们理解。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现在人们有各种惑,不同人群的惑是不一样的,解惑是宣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理论工作者的任务。这就需要宣讲者在备课时仔细分析对象有哪些惑,解惑的关键在哪里,如何破解。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听讲需求,只有与他们的需求产生共鸣,才可能达成共识。根据经验,对不同的对象大体可以这么来讲课:大干部讲思路,小干部讲做法,老同志讲历史,老百姓讲生活,中年人讲文化,年青人讲前途。这么一来,每次宣讲是不是都得根据不同听众调整讲课提纲?挺费劲呢。
用平常话说“高大上”
重要的宣讲内容一般都有统一的宣讲提纲,内容、重点、说法,提纲中都很清楚。可是就拿这个提纲去宣讲,一定“歇菜”。提纲的逻辑是抽象的,语言是书面的,一看就“高大上”。要给普通人宣讲,得让抽象的逻辑有血有肉地丰满起来,让书面语言形象生动地鲜活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接地气”。但是,“接地气”并不仅仅是举几个身边的事例那么简单,需要整合两套不同的语言体系。“高大上”的语言体系常常伴随一种居高临下的语言姿态,与听众距离很远。其实朋友聚会经常也会聊国家大事,没见过谁用官话套话聊,都是平常话,跟说家务事的语言没多大差别。那么,宣讲时能不能跟听众聊天,像拉家常一样:“今儿咱们说点啥?”心态平等、语气自然、讲述自由。我是主聊,听众愿不愿意陪我聊,看他们的反映就知道了。玩手机、打瞌睡、干私活,那是告诉你:给面子才没嘘你下台。要是他们盯着你看,跟着你笑了、叹气了、思考了,那是觉得你聊的还不错。
有一次到一家企业宣讲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大热天38度高温,会场有二三百人,可是空调坏了,大家热得都在搧风。主办者跟我说:今天天热,你可以少讲点。好像少讲点能凉快些。看着台下都是非常年轻的面孔,知道这个挑战不小。开始了,先问刚才那些年轻人为什么得到表彰?再问当初为什么选择这家企业?现在收入有多少?买房了吗?有孩子吗?想生二胎吗?……一路聊下去,每个话题都归结到三中全会决定的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推动发展,包括房产政策、单独二孩政策,都聊到了。讲台上没有一丝凉风,几个舞台大灯烤着,汗在后背一条一条地淌,我心平气和地跟大家聊。渐渐地他们不煽风了,该乐的地方乐,问什么答什么。呵呵,终于把大家说凉快了。结束后,离开讲台走出会场,哇,外面好清凉。
基本功还是硬道理
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现在应用得十分广泛,对于丰富内容、加深理解、活跃气氛,无疑是必需的。读图时代,一张图、一段视频经常胜过一大段讲解,制作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PPT,已经成为讲师的基本功。可是这一来,又产生了PPT依赖症,离开了PPT,似乎不会讲了,也讲不好了。其实,PPT做得再精美,毕竟是宣讲的辅助手段,而“讲”始终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每年农村党员冬训,往往会安排集中宣讲。有一次接到一个乡里的邀请,对方说,听讲对象是全乡党员和干部,300多人,地点在乡里的大会堂。到地方一看,真是个“大会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斜坡的地面上放着老旧的长条椅,最低的前排离屋顶八九米高,没有天花板,裸露的横梁上吊着十几台电扇,似乎随时要转,300多人填不满600多个座位,会场显得空旷无比,坐在主席台上,只觉得冷风嗖嗖。更悲催的,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不能放PPT,那些提神的视频、醒脑的图片全没用。看着下面绝大多数上了年纪的农村党员干部,心想,这是要教授坍台的节奏嘛,这时节全凭真功夫了。我双手抱一杯热茶,暖手用,面对台下“侃侃”而谈——眼前只有1000来字的讲课提纲,要讲满两小时,还不能把人讲跑了,不得靠侃大山一样的谈吗?我从农民生活变化讲起,农村改革三大步,党的惠民政策、新农村建设、经济新常态一路侃开去。我看到,那些朴实的农民两手抄在袖管里,听得入了神,不时点点头。主持人最后总结说,今天我要表扬大家,会议秩序很好,没有人讲话,也没有人走动,希望今后保持这种会风。我不谦虚地想,其实也是表扬我呢。
三小时只为三分钟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目前仍然是传播主流声音的主渠道,但要边嗑瓜子边按遥控器的观众不换台,并非易事。电视上没法长篇大论地宣讲,三分钟已经够长了,要关照的因素又很多:要有观点有立意,有认识的高度;要有事实有分析,有思维的宽度;要有形象有动感,有语言的鲜活度;等等。不想成为“砖家叫兽”,就要为这三分钟花三小时,找准角度,找对思路,找到共鸣点,形成吸引观众的表达式。
“三公开三报告”是扬州市政府民生部门以电视直播形式进行的公开述职,我担任最后三分钟的点评。每次都得仔细研究部门资料、提炼关键词、找好切入点、组织特色语言。但又不能写好稿子背下来,因为还有现场问答、网络提问、观众投票等环节,要把现场情况有机地组织到点评中。由于是直播,没法剪辑,必须一次过,挺考验人的。第一次直播结束后,我刚到家,电视台的电话就跟了来:今天现场有中纪委的记者,他们觉得点评挺好,想要稿子。我说,你们看到的,我没有现成稿子,麻烦你们根据录音整理吧。几天后,一位70来岁的老人颠儿颠儿跑到党校找我,捧了一大叠材料,说:“这两天电视我都看了,你说得很好,有些当官的就是不关心老百姓,我的事都上访20多年了,一直不给解决,你帮帮我,给当官的说说,他们听你的。”我当时的表情一定傻爆了,不过讲了三分钟,居然会有这等事?可是,对不住啊大爷,我没这份能耐哦。
宣讲,能够给人解疑释惑。但有些现实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都不具备解决的条件,更不是仅靠宣讲就能解决的。我们能做的只是:给浮躁的社会一剂清醒,给迷茫的灵魂一份希望。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系扬州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