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小传:刘润,曾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总监,福布斯中文网专栏作家,“泉公益”联合创始人,创办“上海润米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著有《互联网+小米》等专著。
很多人在想“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在干什么,这个话题技术上说很深奥复杂,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说得形象些。
一
我特别喜欢江苏卫视的一个节目《最强大脑》,那么江苏卫视是创造价值还是传递价值呢?在电影、电视剧以外,江苏卫视的新闻节目、访谈节目和娱乐节目都是自己制作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创造价值的;但这些原创的节目又是通过江苏卫视自己的频道放出去的,频道就是传递价值。所以江苏卫视既创造价值又传递价值。
但是,“互联网+”战略来了,互联网挑战了电视频道的哪个属性呢?互联网首先挑战的是它的传递价值属性,比如说我很喜欢看《最强大脑》,但我几乎不可能每周五晚上九点坐在电视机前去看,因为这个时间点我基本上有安排,通常我是找一个自己最合适的时间去优酷网或爱奇艺上看。江苏卫视当然更希望我在周五晚上看电视节目,因为它的主要收入是来自于收视率所带来的广告费。虽然优酷这样的视频网站也付了它一点节目版权费,但跟广告费没法比。电视频道发现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网站的观众越来越多之后,它的主要收入受到极大的挑战。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频道”是什么?频道只不过是一组电视节目按照固定的逻辑顺序在播放而已。而在优酷上,有那么大量的节目,理论上是可以有无数人去创造无数个这样的连续播放的,也就是创造无数个“频道”的。所以如果你家电视打开就是优酷的话,你就会被淹没在汪洋大海般的“频道”之中,“频道”几乎变得毫无价值。那时重要的不是作为资源本身的频道,而是频道里面的内容。
传统电视“频道”变得毫无价值这件事会对电视台这样的商业模式造成极大的挑战。不仅是电视台,还包括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它们首先受到挑战的,都是传递价值的载体。
二
再举个例子,餐厅。餐厅是创造价值还是传递价值呢?大部分人会认为餐厅是创造价值的,我也同意。但是,餐厅就完全是在创造价值吗?它的每个部分都是在创造价值吗?那也不一定。餐厅是典型的“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后面的厨房就是“厂”,前面用来吃饭的十几张桌子就是“店”。其实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后面的厨房,前面的十几张桌子是用来传递价值的。
有一家公司“饿了么”在今年年初拿到了3.5亿美元的投资,那它干了什么呢?它并不是在自己的中央厨房做好快餐,然后送到你的办公室给你吃,它其实是到你办公室附近的那些餐厅,把食物买来,然后送给你吃。这个时候你想一想,厨房创造价值的属性没有被取代,还是由它们来做饭;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它们是用更高的效率来取代那些传递价值的环节,也就是餐厅的前厅。
比如我经常到外面出差,有的时候在酒店不一定愿意出去吃饭,就会用饿了么或者百度外卖来点餐。我有时会问送餐的小伙子,你们一天有多少饭是送出去吃的?有个小伙子告诉我说他们现在有30%的饭菜是在店里吃,还有70%是送出去的。大家想想,以前这家餐厅的厨房仅仅是服务前厅的,现在有70%是送出去的,这就意味着厨房的效率、价值被整整扩大了两倍以上。
所以“互联网+”到底在干什么?互联网今天其实是用更高效率的方式来取代原先传递价值的方式,而让创造价值的属性发挥更大的价值。
我们再往下看,厨房里面就全是创造价值的吗?厨房里真正在创造价值的其实是厨师,因为锅碗瓢盆我们家里也有啊,油盐酱醋我们可能觉得家里面更安全。这一“刀”切下去之后,今天又出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叫做“爱大厨”,你可以请一个厨师跑到你们家去做饭。有一次我在“爱大厨”的APP上叫了一个四星的湘菜厨子到我们家做饭。他戴着个大白帽子,穿着厨师的衣服,就在我们家的厨房,用我们家的油盐酱醋,做了四菜一汤。做完之后我一吃,发现真的是做得比我好吃。然后我就付了这个厨师69块工钱,很多人觉得,哇,怎么可能这么便宜。但是你想想,这个厨师如果中午和晚上各做两家的菜,一天做四顿的话(有的人家做四菜一汤,有的人家做十菜一汤),他一个月赚的钱可能比他作为一个餐厅厨师赚的钱还要多。
三
我们再举个例子,出版。我到目前为止一共写过四本书,所以我就知道中国出版业大概的流程:作者先写书,然后交给出版社去出版,再找印刷厂去印刷,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印刷完之后是去找线下的书店把它卖掉,过去是这样的。但是互联网来了之后,出现了叫当当的网络书店,当当卖的其实还是印刷出来的实体书,但是它不通过线下的门店去卖了,用更高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所以我就可以在网上买到相对更便宜的实体书。当当网其实是通过更高效率的方式砍掉了线下书店这个传递价值的环节。
之后亚马逊又推出了一个电子阅读器叫Kindle,电子阅读器非常好的一点是我连纸质书都不需要了。有这样一个非常轻便的电子设备,就可以在里面放几千本书,随时带着看。书还是出版社出的这些书,但是不用印刷了。所以Kindle干了什么呢?它继续砍掉了传递价值的印刷厂环节,书还是一样的书,只是不需要印刷了。
然后又出来一个网站叫起点中文网,有人在起点网上写连载,另外还有一些人在起点网上付费去读这些连载,有人付费有人读就成了像模像样的生意。网络阅读甚至都没有书这个概念了,完全就不需要出版了,这一下就可能把出版社给干掉了。
在网上写连载的一个小朋友叫天蚕土豆,据说他去见中国作协的主席,作协主席就问他,小朋友你也写书吗?一年能赚多少稿费啊?天蚕土豆就说我在网上写小说,一年的收入是3000万人民币。你想一想,一个这么年轻的小朋友,在网上写写东西,一年能赚3000万,为什么能够做到?因为他用效率极高的方式,去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接触到了一切可以接触到的读者。原来出版业给作者的是8%-12%的版税,你买了一本40块钱的书,作者只能拿到大约4块钱,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其他拿不到的90%都是因为中间环节所导致的。而互联网把传递价值环节一刀一刀减完之后,创造价值者就进入了一个狂欢。
过去的线下经济时代,广告和渠道,把一些二流的产品卖得比另外一些一流的产品更好。互联网没有办法把二流的产品变成一流的产品,但是互联网在大大缩减了广告、渠道等传递价值的环节之后,让一些真正一流的产品可以用最短的距离接触到消费者,让真正一流的产品可以拥有最多的用户,享受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