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之问

发布时间:2015-1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1991年,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耿飚同志,决定重返半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边区的陇东考察,以寄托对当年并肩战斗的战友的思念,表达对老区人民的感激之情。当年著名的“杨罗耿兵团”,即杨得志、罗瑞卿、耿飚三人领导的兵团,曾在这里横扫千军,立下赫赫战功,与当地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耿飚同志到达陇东的第一天,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晚饭后,就在他住的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黑压压来了一群要“告状”的老百姓,群情激昂地诉说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怎么劝也不肯离去。此情此景让耿飚同志深感痛心。

随后,耿飚同志召集省地县的干部作了一番讲话,他没有直接批评、责备当地官员,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件往事:

50年前,耿飚任副旅长,他所带领的129385旅就驻扎在这里。有一天,385旅的一个战士严重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他。老百姓知道了,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为这个违纪的战士求情。耿飚对父老乡亲们说:“纪律,必须执行,枪毙!”老百姓见耿飚同志不答应,齐刷刷地跪下一片,纷纷哭着说:共产党都是好人,希望首长饶了这个战士。耿飚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怎么也不起来……最后,耿飚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请求。

故事说完了,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你们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耿飚一问惊人,全场鸦雀无声……

评 点

人心向背,存亡所在。《耿飚之问》,一个久远了的故事,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震惊,让人深思。“耿飚之问”,问出了几十年来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巨大反差,值得当今党员领导干部细细品味和深思。穿越半个世纪,在同一片土地上,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形成的反差为何如此强烈?故事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党和群众的关系犹如鱼水,党是鱼,群众是水,水离开鱼仍然是水,鱼离开水则难以生存;党和群众的关系亦如舟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个党员干部都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感器”,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距离近一分,情感深一分,我们回答“耿飚之问”的底气就会多一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