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四实”:我眼中的理论宣讲

发布时间:2015-1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徐立海    

 

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承担着理论大众化“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如何守好阵地、用好阵地,最大限度发挥党的理论喉舌作用,推动理论普及化、通俗化,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结合多年从事基层宣讲的工作经历,我认为提高基层宣讲实效性,要注重“四言四实”。

言之有理,理论功底要扎实

解决好“入口”问题,才能畅通“出口”。基层宣讲者首先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学识修养,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在学深、学透、学广、学新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系统学习,防止知识碎片化。纸质媒介的衰微,代表着系统深刻的知识载体的衰败,网络的兴起则使更多的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广泛传播,“眼球式”的阅读使信息碎片化现象变得严重。宣讲者在注重从互联网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原著的研读,要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基本,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运用“碎片化”学习渠道,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完成自我构建,形成对理论政策原汁原味的理解,防止以偏概全、曲解原意。二是站稳立场,防止认识肤浅化。宣讲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思辨能力,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看问题,准确理解问题根源,防止认识肤浅化。特别是对一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要理性看待不盲信,放在大局大势之下去思考,不人云亦云。面对错误言论和谣言,要站稳立场、敢于亮剑、勇于批驳,积极开展舆论斗争。三是广泛涉猎,防止阅读快餐化。基层理论宣讲者要围绕基层所需主动拓宽学习领域,做一个博学者、“大老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同时要有所专长,不能处处“蜻蜓点水”,避免快餐化、标题式阅读,要把深读、精读与浏览相结合,既通过浏览式学习“胸怀全局”,又通过“解剖麻雀”追根溯源,增强思想深度。四是与时俱进,防止知识僵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了人类知识更新,19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为30年,进入新世纪许多学科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理论宣讲作为时效性很强的一项工作,要始终把最新理论成果、最新鲜的资讯呈现给听众,理论工作者“一本教材用多年,一个讲稿讲几年”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大局大势与大事,保证常学常新、常讲常新,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

言之有物,宣讲内容要详实

理论宣讲最忌讳的就是“假大空”、“空对空”,高高在上、高谈阔论的宣讲方式会造成信息传递的衰减和断层,要改变纯理论的宣教方式,善于把看起来“高大上”的理论,通过具体事例阐释说明,使百姓易于接受,做到有观点、有阐释、有数据、有实例,言之有物。一是领导讲话定基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政策的全面阐释,是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理论宣讲时,要把讲话作为重要遵循和重要内容,深刻领会讲话内涵,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确定理论宣讲的主基调。二是专家观点当佐证。宣讲过程中,要让专家“出来”讲话,特别是人民日报和央视评论员、国家各部委发言人、各领域知名专家、行业领袖等,他们的观点一般比较中肯,符合主流意见,可以作为重要参考。同时,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让各种观点交汇交织,让真理在碰撞中愈辩愈明,要用批判的眼光、从不同角度解读不同群体的关切,使宣讲更立体、更客观。三是地方经验来支撑。在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时,要紧密联系地方发展实际,通过摆数据、谈措施、看成效,把中央政策导向与当地发展实践相结合,帮助百姓正确认识中央政策制定的初衷,准确把握发展方向,转变发展理念,凝聚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思想共识,架好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四是社会热点作参考。善于把社会敏感和热点话题引入宣讲主题,围绕百姓的关注点,理性分析问题成因,汇集各方意见建议,通过解读引起百姓共鸣,形成基本共识,把群众从偏激、片面的情绪中引导出来,使听者自觉接受正确中肯的见解,因势利导,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言之有情,群众感情要真实

理论宣讲要走进群众的心坎,宣讲者必须饱含对群众的一片深情,要带着感情宣讲,关注百姓的生活,反映百姓的心声。一是关注民生话题。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永远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主题,宣讲过程中要善于拿这些话题“说事”,以事议政,以案说法,让百姓明白,某个政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等等。通过“道”听“图”说,让政策的蓝图逐渐清晰,更加具体化,稳定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预期,凝聚全社会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动力。二是联系身边实际。身边的人和事往往最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基层宣讲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把身边典型人物和热点事件汇集整理,分门别类保存备用。在宣讲中,善于运用百姓语言说百姓故事,把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例信手拈来作为观点的重要支撑,使宣讲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三是纾解群众情绪。理论宣讲也是化解矛盾、纾解情绪的重要渠道,到基层宣讲要事前备足课,加强与基层同志的沟通与交流,摸清基层群众所需所盼,宣讲时增加互动环节,主动设置议题,让听者提出疑惑、表达情绪,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用主流观点解疑答惑,用讲道理摆事实纾解情绪,把可能形成的信访案件于无形中化解。四是反映百姓心声。理论宣讲不能只做“传声筒”,在承担好理论普及、政策宣传、淳化乡风等任务的同时,还要把基层的社情民意及时反馈上来,建立双向互动的平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领导决策、政策落实提供重要参考。

言之有趣,宣讲形式要朴实

理论宣讲还要在“趣”字上下功夫,寓教于乐,通过生动幽默、朴实无华的话语引起听者的共鸣。一是巧用方言俚语。要当好群众的“理论翻译”,还要在理论通俗化、本土化方面下功夫,宣讲中多一些事实解读,少一些逻辑分析;多一些“鸡毛蒜皮”,少一些“第一第二”。用好方言俚语、歇后语、顺口溜,使理论更加形象化,便于百姓理解,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二是巧用网络热词。随着网络用户的几何级增长,新鲜、简洁、接地气、有个性的网络语言迅速普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理论宣讲也要与时俱进,针对受众特点,善用网络语言表情达意,提高宣讲实效。三是发挥段子“笑”果。有人说,一个辛辣的段子胜过一大篇一本正经的批判文章。段子在演说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善于恰如其分地运用经典好段子,突出其一针见血、精炼蕴藉、针砭时弊的特点,在笑声中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运用段子要把握尺度,弘扬正能量,不能任性而为。四是活化表现形式。接地气才更有底气。好的宣讲一定是根植生活、贴近群众,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讲道理。除了常规的理论讲堂外,还可以采用快板、说唱、小品等形式,将理论通俗化,通过搭建微课堂平台,创新宣讲载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拘形式讲理论说政策,增强宣讲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宣传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