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势 见智见行

访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闵学勤教授
发布时间:2015-1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佳婧    

 

今年7月,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南京大学携手江苏省四大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整合南大社会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的紫金传媒智库成立。作为一个全新的组织,目前运作情况怎样,成立短短一周便推出关于“股市风潮”的重大报告,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本刊记者走进南大,采访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闵学勤。

★请您谈谈紫金传媒智库筹备的背景和过程?

我是今年5月开始参与智库筹备的,省委宣传部和周老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院长)定下来要做智库以后,让我考虑一下应该怎么架构,然后出具一个运行方案。58日运行方案初稿出台,59日王燕文部长率主要成员到社会学院开智库的第一次筹备会。紧接着528日省委罗书记就到南大来听了周老师的汇报,并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78日,我们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进行形式上的揭牌,相当于先办了“喜酒”。接下来的“领证”过程比较繁杂,826日拿到民政厅的注册证书后,陆续办税务、组织机构代码、刻章、银行开户,直到917日,所有的程序才算是走完了,可以开张“过日子”了。

★每个智库都有特定的研究方向,关注某些特定的议题,紫金传媒智库的定位是什么?

根据我们这四个学院的研究特长,紫金传媒智库将以舆论和社会心态、传播政府形象、风险与公共危机和智库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国内外重大政策出台、关键事件发生后政府、社会与公众的反应与对策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将运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和大数据分析,通过时时舆情跟踪,把脉社会心态,问诊社会问题、预警社会风险、建言政府决策和服务国家战略。

★从78日挂牌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时间了,智库的运行情况如何?

这两个多月时间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搭建平台,设计组织架构,完成民办非企业注册;二是广揽人才,充实我们的研究力量。智库有四家理事单位,分别是新华日报、省电视台、江苏有线和凤凰传媒,理事会下设研究院,研究院涵盖四个中心,分别是舆论与社会心态研究中心、互联网与传媒发展研究中心、风险与公共危机研究中心及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南大四个学院的教授;二是我们刚刚招聘的博士后;三是新华日报和江苏电视台,通过党委会各派了两个博士学位以上的人进驻智库,共同推进智库的工作。

★智库成立刚刚一周就推出了《2015年股市风潮调查报告》,为什么第一个产品会选择“股市”这个话题来做?

78日首届理事会开完之后,紧接着开院务会,四个中心的专家教授齐聚社会学院合美堂,探讨智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当时是股灾之后政府重拳出击救市第三天,大盘仍然在跌,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智库要不要参与?当场就定下来要积极介入,紫金传媒智库的定位就是要关注舆情,关注重大事件发生以及它可能带来的社会心态的变化,金融史上这么大的风暴,智库不去贴近、调研、深剖,就会错失机遇。

★第一次以“智库”的名义做一件事情,如何分工,如何合作,感受如何?

决定做“股市”话题以后,马上面对的问题是怎么做。当时暑假刚至,大部分学生都已收拾行囊回家,而无论是全国范围抽样电访还是网络大数据抓取都需要“集团作战”。来不及多想,78日当天下午启动,我和其他三位教授出问卷,信管学院孙建军院长带着团队挖大数据,新传院杜骏飞院长领衔调研媒体卷入股市程度。第二天,社会学院和新传院的舆情电访中心60台电访机全部开机,面向全国8个城市迅速投入运行。三天以后,数据全部汇总,我们连夜合成,熬夜分析,第四天晚上十几万字的报告就已出炉。第五天,《2015股市风潮报告》的内参版和媒体版全部推出,智库的“第一个孩子”就这么诞生了。前后也就不到一周时间,这份报告用第一手的数据,分析了这次股市风暴中的社会心态、政府干预、股民心态和媒体角色等。通过这轮快速集结,我们首次尝到了四个学院共同做一件事、生产一个产品的甜头。以往,学院和学院之间、学科和学科之间交集较少,智库的成立打破了这种学科区隔,串起了知识生产的链条:信管院把“原料”——大数据挖掘出来,各个学科的教授再把这些原料进行加工,新传院负责把这个产品“销售”出去。如果是一个学院、一个学科来承担这事,那肯定没这么迅速,内容也不会有这么丰富。

★接下来紫金传媒智库会推出哪些产品?

我们的固定动作有十个“一”,分别是一个紫金峰会、一份紫金内参、一份简报、一个紫金文库、一份白皮书、一个社会心态实验室、一个网络舆情监测基地、一个全球舆情与文化大数据库、一个微信公号和一个微博平台。除了这十个“一”,我们近期也在陆续谈一些合作。

★智库是知识和政策之间的桥梁,有人认为这两者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您同意吗?

智库刚成立的时候,我们也怀疑,学者们是否有能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到社会,更广泛地影响政府,影响大众。就像你发明了一个专利,是否能让它进场生产、销售,继而持续生产、销售。这两者其实是一个道理,学者进行的是思想的生产,以往通过学术圈、论文来分享学术成果,现在要通过更多维的平台、通过更丰富的思想产品来影响社会,智库的存在就是要实现这种转化,弥合两者的距离。

我们的优势在于,原本的研究方向就很贴近社会,智库许多学者的研究与政府公共决策等议题息息相关,比如周老师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孙老师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杜老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我对城市社区的关注等,这些成果本来就是应用于社会,而不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

★从基础研究到智库研究,存在一种语言的转换,怎样把基础研究转化成可被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熟悉的语言?

对于转换话语,我已经感受过多次,学术研究是一种“高冷范”,这种“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那么智库的研究在具备一定专业性的同时,要进行语言模式的切换,放下身架,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倾听、去感知、去应用,从而提升智库影响力。

★您认为一个好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产品,虽然在产品背后有资本、有机制、有研究人员,但所有这些,最终都将通过产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何让你的思想产品有市场,并且能持续更新,持续生产,这才是智库的核心所在。我们提出的目标是用35年,成为长三角著名智库,510年,进入全国知名智库,1020年列入全球前100,达成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你能拿出什么样的产品,一定是产品的质量决定了智库能站在什么位置。

★智库对一个学者而言意义何在?

就我的认知来说,智库的工作表面上占用了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大了学者研究成果,拓展了视野,甚至就一点私心来讲,是拓展了学者本人的影响力,让学者变得更多元。同时,智库的研究也会推动基础研究。你想,学术也需要创新,这个过程不可能在“云端”,而是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紧跟政府的需求和大众的心态,智库正好与这三者紧紧贴近。

年初我们看到国家出台了建设新型智库的政策,作为一个学者来说是非常兴奋的。从国家层面,是为了建构新的决策咨询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对一个学者而言,以前我们可以通过学术研究、著书立说或者和政府合作,来参与社会,智库成立以后,意味着我们又多了一个平台,多了一种途径,多了一种角色,也多了一份担当。

★谈到智库,就不得不提到“旋转门”,这是美国智库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有名,非常有效的机制,您怎样理解这种“旋转”?

到目前为止,我们智库已经有了多种形式的“旋转”,不仅是原本意义上的政界和媒介之间的旋转,还有不同高校学者之间的旋转,因为紫金的影响力,南大以外的学者想转进来,借助这个平台触摸社会。比如智库招聘的专职博士后,通过两年智库的研究,他们可以借助智库拥有的媒体资源和政府资源,他们的就业也就更多元化。再如从新华日报和电视台“转”到南大的研究人员,他们对舆情的认知,对热点、前沿问题的把握,对新闻的敏感度,对智库团队有非常大的启发。所以说“旋转门”是多方向的,它不停地在转,你能够想象到的旋转,它都存在。也正是媒介、学界和政界的这种多元交融,多方向碰撞,给智库的发展、推进带来了巨大的能量。

★紫金传媒智库是省内建设的第一家高端智库,定位很高,您是否有信心来实现这样的定位或目标?

老实说,在成立之初,我认为大家有很大的热情,有很丰厚的知识储备来做这件事,但到底能不能做成,需要时间来检验。像国外的兰德、布鲁金斯学会等一些知名智库都有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我们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按国家战略高度来建构它,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的信心主要基于三点,一是紫金传媒智库作为民办非企业的机制是灵活的,不同于其他附属在院校、政府部门的智库机制;二是智库研究人员目前在国内学界都处于一流地位,我们有两位长江学者,所有专家都有很强的学术能力,有足够的水平去研究社会、把控社会,并提出应对国内国际变迁的一些策略;三是我们推出的第一个产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一炮打响,这让我们更有信心

2014年十大中国民间智库

1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2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3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5 中国金融40人论坛

6 察哈尔学会

7 天则经济研究所

8 中国经济50人论坛

9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10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