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自觉和自信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

发布时间:2015-11-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双传学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精神坐标,处在文化的最高层次。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文明的建立不是机器而是思想”,这深刻阐明了人类文明视野中的思想力量,标注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今天,鲜明提出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反映了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率先走在前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的考量维度

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既与我省历史上提出的文化强省、社科强省、文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要目标、重要政策、重大实践有机接续,又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和自觉的发展追求。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核心是思想文化,关键是建设什么样的高地。

第一,思想引领有力度有格局。实现“两个巩固”是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的根本任务。思想引领力强不强,关键看思想理论武装工作是否站位高、抢先机,常态化、长效化。要通过既积极传播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又创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既做大做强传统媒体思想理论平台,又善用新兴媒体思想理论阵地,让逻辑力量、真理力量和价值力量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

第二,意识形态安全有保障有策略。一个国家,没有硬实力,一打就垮;没有软实力,不打自败。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必须做好“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自上而下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善于做看不见的宣传,善于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理论斗争,打好意识形态攻防战,不给错误思潮以任何滋生传播空间,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第三,社科发展有高原有高峰。建设社科强省,是推进思想文化建设高地的应有之义、重要路径。要着力形成与江苏“两个率先”进程相适应,与文化强省、科教与人才强省相匹配,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明显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布局,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构更优化,体系更完善,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地域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打造科研实力、学术影响力全国领先,多出领军人才、多出标志性成果的学术高地。

第四,新型智库建设有特色有影响。智库越来越成为体现思想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智库建设作为思想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变量,其权重系数将不断抬升。要依托江苏丰厚的思想理论文化与创新实践资源,着力推进资源集成、体系支撑、载体升级,多出标志性智力产品,充分发挥咨政功能,确保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当好江苏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的“最强大脑”,赢得一定程度的全球美誉度。

第五,学习型社会覆盖有规模有声势。学习型社会是思想文化建设高地的窗口,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是构筑思想文化高地的基础性工程。要着力倡导人人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建设与“书香江苏”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产品的生产,引导群众的思想消费,提升全民的思想素养,更好地促进江苏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

二、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面临的挑战

江苏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科教大省,建设思想文化高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建设思想文化高地是一个全新的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认清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存在的制约瓶颈,才能补足短板、增创优势,找对路子、迈好步子、放好样子。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和思想理论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江苏历史上屡领风气之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思想大讨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思想解放先行一步,实践探索快人一拍,为江苏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先发优势。现在,我省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肩负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从经济发展的“量”上看,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小康指标,但从文化发展的“质”与思想建设的“魂”来看,还不能与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相匹配。一些地方、一些人只顾埋头走路,不愿抬头看天,或多或少存在重外在经济建设,轻内在思想塑造的倾向。全面小康不仅包涵经济增长硬指标,也包涵了思想文化的软指标。只有让思想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硬实力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才能使“两个率先”成果更加令人信服,让江苏的带头领向作用更加凸显。

二是多元思潮激荡和一元引领共识的矛盾。江苏历来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对外开放程度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我省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地位。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江苏首当其冲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冲击。这些思潮纷繁复杂、良莠互见,渗透到各个领域,对干部群众思想状况产生不小影响。坚强的政治定力源于深刻的思想洞见。能不能更好地消释人们思想深处的困惑,用先进思想文化有效统领多元社会思潮,关系到江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健康。

三是文化生产繁荣发展和思想市场活力不足的矛盾。江苏是文化大省,近年来我们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精品力作亮点纷呈,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但在文化生产日益繁荣的同时,思想市场相对发育不足,存在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制约了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缺少了思想“主心骨”,文化发展就会失去方向;缺少了思想“含金量”,文化发展就会失去底蕴和厚度。越是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越是需要思想罗盘的引领,需要我们用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思想产品,养人心志、育人情操,引导人们品味科学理论的理性之美、信仰之美、创造之美、实践之美,用思想之光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

四是目标任务艰巨和基层基础薄弱的矛盾。思想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当前,基层思想理论工作面临着许多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对思想理论重视程度、投入的工作力量逐级递减,往往把思想文化建设用来“装点门面”;推出的思想理论产品与基层需求有距离,缺乏精准性、针对性;理论宣传形式传统单一,大都流于发文件、报告会等“大呼隆”的做法,效果欠佳。建设思想文化高地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只有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打牢思想高地的桩基。

三、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的路径

构筑思想文化高地,重在突出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和核心作用。江苏在这方面有基础有条件。73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通讯《掌好“思想罗盘” 托举“理论高地”——江苏省社科理论建设再上新台阶》,介绍了我省近年来社科理论建设的做法和成效。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对思想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社科强省的生动实践,增添了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底气和信心。我们要在已有基础上,从思想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出发,把准时代脉动,抓住重点人群,突出关键领域,拿出实招硬招,投入真金白银,推动“四个提升”,进一步强化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是推动实践优势向理论优势提升。思想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理论工作的使命不仅要像“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那样对实践活动作总结提炼,而且要像“一唱天下白的雄鸡”那样科学预测未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勇于实践探索的同时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既出实践成果,又出思想成果。江苏各方面发展得早、遇到问题也早,及时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新。江苏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首次提出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伟大实践,应该成为理论创新的活力源泉。要以社科规划项目为引导,发挥省中特中心、“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研究中心带动作用,组织和引导社科力量,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面向全国征集出版100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系列文丛,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带着泥土芬芳的思想成果,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

二是推动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提升。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社科强省建设等工作,在思想文化项目、社科理论成果、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比较厚实的量的积累。比如,去年,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达339项、资助经费8500万元,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构筑思想文化高地,既要有量的积累,又要有质的跃迁。我们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思想文化标杆行动,力争在高原之上群峰雄起。特别是在“四大平台”建设中,要注重强化“平台出品”这一核心环节,释放品牌效应。做优中特中心出品,重点建设15家省中特研究基地,遴选10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10大红色文化研究基地等;做优马院出品,重点扶持建设1020家示范性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南京大学建设国内独一无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中心,有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省优势学科,有序建好一批“马字头”的经济学、新闻学、文艺学等学科;做优智库出品,打造十大标杆性智库,定期产生一批标志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智力产品;做优媒体出品,放眼全省理论报刊网,汲取最优网络资源,建设“理论之光”网站,完善“两微一端”媒体矩阵,形成理论建设“融媒体”效应。

三是推动存量优势向流量优势提升。江苏有丰沛的传统文化资源、深厚的党史资源、创新的时代精神资源,深深滋养了江苏的人文精神。思想的活力源于传承转化、交流互鉴。我们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贯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发挥江苏理论工作“四大平台”的集聚效应和先发优势,放眼全国聚才揽才、用才育才,让顶尖人才资源在江苏迸发才智。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最大程度聚合丰富的苏派思想资源,用5 -10年,编辑出版300本江苏典籍,2000本江苏文库,让江苏思想文脉活起来、传起来、响起来。积极创新社科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有效沟通合作的科研组织模式,以“1+N”的聚合模式,大力推动校际之间、团队之间、专家之间的互动、协作、交流。努力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开展大专家写小文章、大学者做宣传家、宣讲家讲微故事等活动,让理论宣传的触角伸得更深、更灵动、更有实效。持续37年的基层党员冬训,将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改进方式方法,把理论冬训纳入基层宣传文化督查专项,不断创新这一400多万名党员共享的精神大餐。

四是推动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提升。出成果、育人才是高地建设的评价标尺和显示度所在。江苏有社科工作者3万多人,高校数量全国第一,马工程首席专家20多人,参与马工程专家达90人等等,这些都是思想文化建设高地的宝贵智力资源。近年来,我们既推出了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四个全面”研究丛书等标志性成果,也出版了《社会思潮怎么看》、《精神之钙》等通俗理论读物,得到社会各方面好评。要继续保持这股劲头,进一步科学规划,强力推进,重点围绕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以大课题、大项目为引领,不断推出有显示度有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成果、学术品牌、学术活动。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做大江苏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规模,做强党的创新理论转化应用,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咨政研究精品。要抓住识才用才、育才聚才的各个环节,注重团队化建设、梯队化培养、动态化管理,加大江苏社科名家选拔表彰和宣传推介力度,发挥好理论名家大家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青年社科英才”、“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培养工程”等平台,持续选拔培养一批“好苗子”,培育更多有潜力的青年人才,锻造思想文化高地建设的生力军。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