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公读《春秋》说起

发布时间:2016-01-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杨卫国    
 

《三国演义》二十五回讲到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后,关公为保护甘、糜两位皇嫂,约定“降汉不降曹”,于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书中记载,“操欲乱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那时候关公是气血方刚的年龄,甘夫人、糜夫人也有如花似玉的美貌,曹操安排他们男女共居一室,用心可谓恶毒。可关公毅然坐到门外,秉烛达旦,夜读《春秋》,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

关公阅读《春秋》,对春秋大义领略透彻,用英雄激励自己成圣,用偶像引导自己成圣,用道义提醒自己不逾矩、不妄为。

读书使人心静。古人讲开卷有益,读书首先使人从繁琐的生活中分身出来,从烦躁的心境中沉静下来,获得一种积极的身体放松和精神享受。一心不可二用,关公沉下心来阅读《春秋》,就排除了私心杂念,锤炼了心性定力,从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发乎情但止乎礼,对两位皇嫂礼敬有加,不背桃园之约。当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人们的心性越来越浮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声色犬马的感官快乐,只能使人心灵更加空虚,也极易诱发道德风险。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把业余时间用来读书,自然就会精神充实。

读书使人明理。阅读的目的是追求知识。关公所读《春秋》应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春秋左氏传》,该书强调秩序和伦理,被儒家奉为经典。关公与刘备结义,刘备是汉室宗亲,被称为刘皇叔,关公阅读《春秋》,从书中汲取浩然正气,坚定匡扶正统的信仰,一生不摇不摆、不离不弃,读书明理的精神值得借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学习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拓宽思维眼界,树立高尚情操,学用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从而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

读书使人奋进。历史告诉我们,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关公所读《春秋》长于记述战争,是后人研究兵法战争的重要参考。关公能成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也与其潜心研读书中记载的战例、战法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序言》中提到: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的事迹、精神、气质和人性光辉都靠书籍得以流传,读书的过程是潜移默化接受熏陶的过程,也是汲取力量、增长智慧、胜任本职、创造业绩的过程。读一本好书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状态,使人从困境中觉醒、奋起,成为人生道路上的阶梯、航标。党员干部更要善于从马列主义理论书籍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常补精神之“钙”,筑牢思想根基,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泗阳县人民政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