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阜宁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未来、抓民生的理念,积极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全面推进阜宁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使全县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里程,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大力实施思想理论筑基工程,营造新媒体时代多元需求的“文化真高”
抓实理论宣传工作,着力提升理想信念的凝聚力。以创建全省思想文化高地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创新理论宣传载体和方式,推行述学考学评学机制,建立学习指导员制度,实施季度推荐学习书目,定期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和理论测试,建立县镇机关干部理论学习信息库和理论教育基地、理论微课堂和空中课堂,成立500人的讲师团,构建镇区(街道)、老同志和外出流动群体等9大单元、5346个宣讲网格,努力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阜宁县连续4年获得全省基层党员冬训工作一等奖,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2015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着力提升“主心骨”的价值引导力。以开展“优秀文化产品进万家”、“文明新风进万家”、“诚信守法进万家”、“志愿服务进万家”四大活动为抓手,建设“好人”文化主题公园,设立“厚德盐城·阜宁榜”,率先出台《褒奖“好人”实施办法》及《细则》46条,成功推出7名“中国好人”、8名“江苏好人”、13名“盐城好人”和220名“阜宁好人”。
切实弘扬和践行新时期阜宁精神,提升新时期阜宁精神的影响力。在全县积极参与下,形成广泛认同的“厚德、务实、创新、图强”八字新时期阜宁精神,进而在县内媒体上深入宣传;组织集中学习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文章、邀请专家学者解读;组织“新时期阜宁精神大讨论”等,把弘扬和践行新时期阜宁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二、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建设突破工程,营造百姓认同的“幸福美感”
在惠民文化上求突破。实施“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并做好跟踪记录和严格考核,建立渠道畅通的群众反馈机制,全年送各类文艺演出不少于500场,送电影不少于3000场,送图书不少于1万册,送各类展览、讲座等不少于200场。注重文化活动的连续性和品牌化,连年举办诵读演讲比赛、歌手大奖赛、舞蹈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吸引50万人次参与。连续举办五届阜宁牛歌大赛,阜宁牛歌荣获文化部第十六届“群星奖”、省外宣工作创新奖和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阜宁县被命名为“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示范基地”和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在文化人才队伍上求突破。以“文化人才”引进、“阜宁文化名人”选树、“阜宁文化青苗”培养三大行动为载体,建立一支由领头人、主力军和后备队组成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按照“县要专业、镇要专人、村要专任”的要求,建立公共文化干部队伍。实现单位和服务对象双重考核,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全县年终实绩考核之中,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和个人选拔任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文化产品创作上求突破。以2015-2016年重点题材规划项目为抓手,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和支持各类艺术家开展各种形式的采风和创作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文化作品(包括网络文化作品)征集评比和竞赛活动,对评出的优秀作品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集中力量对重点作品进行打磨,成功拍摄了第一部反映苏北农村生活的电影《二蛋狂奔》,电影剧本《这里没有硝烟》获“夏衍杯”剧本奖,现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拍摄之中。还编排了苏北方言小品《体检风波》《趣访猪联网》及大型廉政淮剧《却金亭记》等。
三、大力实施文化资源保护工程,留住当地干群心中的“悠悠乡愁”
全力保护遗迹文化。深入细致地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制定出台《阜宁县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恢复保护喻口古镇等一批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居等传统文化遗存。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对确定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和红色遗存保护点(79处)进行全面保护、规划,对省级及以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整体维修和所在地域环境改造。
大力彰显红色文化。以“红色热土、大美阜宁”为主题,对全县79处红色遗存,确定“一枚标识、一座丰碑、一块标牌、一份地图、一本画册、一个文化村”的“六个一”宣传战略和重点开发措施,重点打造新四军三师师部旧址等红色基地,建成1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阜宁县烈士陵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
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措施,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编制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建起了阜宁大糕博物馆、阜宁牛歌艺术馆、阜宁名人馆等一批特色场馆。加强淮剧、杂技、面塑等代表性项目传承和后继人才的培养,扩大社会宣传和知识普及,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
四、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推进工程,在多维并举中扬长避短寻求“全线突破”
多方构建融合发展态势。突出“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结合自然资源、红色资源、历史传统和农家乐等元素,努力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做客农家、品味特产、感悟历史的产业链。目前已初步形成金沙湖旅游度假区、马家荡湖荡湿地景区、庙湾古城、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等10多个景区景点,尤其是金沙湖已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级景区。
开拓和扶持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以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商品基地为目标,成立各专业行业协会,引导益林玻璃工艺、阜宁大糕、公兴面塑、益林酱油等生产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从文化旅游纪念品、文化旅游消费品、文化旅游专用品的角度,强化设计和包装,增添文化元素,并给予服务业政策激励。对新引进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进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扶持。在县内各主要景点设立文化旅游商品专门销售区域和地方特色物产展示区。
加快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在县职教中心开设导游、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景区创意设计等专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人员不少于50人。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工作,一律持证上岗。
五、大力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努力回应百姓炽热的“文化期待”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节目管理等方式,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乡村文化艺术团发展壮大,激发群众自办文化热情和积极性。
全面改革考核奖惩机制。县财政每年设立300万元文化艺术奖补资金,用于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宣传,设立“阜宁文化奖”、评选“百姓艺术名家”,激发阜宁文化人献身文化的热情和干劲。推进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文化人才进出瓶颈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引入竞争机制,搭建人尽其才的舞台。
鼓励引入民间资本。深化文化投资体制改革,着力探索和开拓多元化、多渠道、多载体兴办文化的方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捐赠和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单位共建、个人自建、企业赞助等方式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已建成30个农村文化大院,有力地推进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系中共阜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