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宣讲须做“三种人”

发布时间:2016-01-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刘 敏    
 

基层理论宣讲是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践、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桥梁,也是让党的理论最迅速最广泛走进人民群众的基本途径。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接受,需要每一位基层理论宣讲人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成效。

一、做政治明白人,牢牢把握宣传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点就是“做政治的明白人”。这是对全国2800多名县委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对所有党员领导干部的谆谆告诫,更应是对每一位理论工作者的底线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始终不渝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才能在遇到模糊的问题、重大事件时理直气壮、不惧风险、不为干扰所惑。在信息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时时有种种难辨真伪的舆论和谣言传入我们的耳里,很是考验和挑战我们的判断能力。有了党性,就有了立场和方法,就有了战胜它们的法宝。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在宣讲中我就一直强调,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去除私心杂念,从严要求自己,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领会精神实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是理论宣讲的必然要求。从宣讲内容上看,无论是群众路线、“四个全面”,还是“三严三实”,相互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与区别,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其中的继承与创新。如群众路线、“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从严治党与“三严三实”,都属于党建范畴,其区别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要注意的。很多党员干部认为“三严三实”是群众路线的深化,这从总体上来说,也不错。但“三严三实”教育实践强调“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样的辨析有利于我们深化理解,也有利于通过宣讲帮助群众领会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凝聚力量,增加共识。

多联系具体实践。恩格斯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说:“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这是针对国家范畴而言的,同样,基层宣讲也得注重调研宣讲对象,以实践立论,用事实说话,做到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的有机结合,才能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才能大大提升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今年在市交通局的一次宣讲中,谈到依法治国时我就是从“用心、耐心、恒心、平常心”这四个心,来阐述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对交通局的期望,从现场反馈看,效果不错。

二、做改革实践人,努力提升宣讲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便捷,这对理论宣讲如何吸引听众形成了挑战。要使宣讲报告有吸引力,让受众喜欢,需要我们努力提升效果。

注重趣味性。思想是经历的副产品,我们也许不会常常想起具体的经历,但是我们却以之为基础,不断深化对身边世界的认识。一个小故事,就是一段经历体验,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它可以代替抽象的理论,也会拓宽听讲人的学习过程。同时,有故事的宣讲,就显得形象具体,有形象就鲜活,一具体就深入。我在讲全面从严治党时就引用了《贤弈编》中的《猱搔虎痒》这个寓言故事:野兽中有一种猴,体小而善爬树,爪子锐利。老虎头上痒,就让猴替它搔。不停地搔,搔出洞来了,老虎却觉得特别惬意而不知有洞。时间长了,虎脑快空了,发痛了,就去追踪猴,猴早就逃避到高树上去了。老虎翻腾蹦跳,大声吼叫而死。讲完故事,引导大家思考:人要有危机意识,作为一个执政党,也应有危机意识。

牢记听众永远是第一位的。基层宣讲的听众都来自一线,但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年龄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每次宣讲前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听众的学习心理和知识层次,而不能一个讲稿包打天下。中层干部重点是讲好为什么。这类听众一般有一定的阅历,且对政策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在原因和背景上可能不够专业,他们乐意听相关的分析。所以在备课时着重在意义上下功夫,纵向对比、横向联系,给他们一个完整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普通党员群众重点是讲好怎么做。这类听众主要是具体的执行者,在操作性的问题上比较内行。把党和国家如何解决问题的想法、流程、结果告诉他们,同样会得到认可。年纪大的同志倾向于逻辑思维,在理论宣讲上要严谨,不做过多的铺垫和修饰。年轻人勤学上进、爱钻研,在宣讲时就围绕创新和未来的走向多进行分析。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听众为中心。

宣讲的思路要清晰。一堂好的宣讲,其实就是写一篇好的议论文,大体分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大问题。“为什么”主要讲背景和成因,“是什么”重点解读党和国家的政策内容,“怎么办”一定要联系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谈解决的办法。如果只做到这一步就会流于一般,还要在轻重详略上下功夫,才可叫做思路清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信息手段的运用,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视频、现场实物演示等,强化讲课的针对性;二是注重在互动交流中加强理论宣传,主动对话,在有问有答中形成共识,完成对重点问题的讲解。我在讲“四个全面”时,就用“新常态”来概括时代背景,既简洁明了,也松紧有度,可以从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展开。

三、做工作有心人,注重提高综合能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要有深度,平时用心积累十分必要。

注重学习。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积累,才会在每一次宣讲中游刃有余。在我的电脑里,收藏夹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内容之一,比如现在我收藏夹里就建有“习近平讲话”、“四个全面”和“三严三实”等不同的文件夹,每个文件夹还建有相应的子文件夹,并且牢记在心。遇到好的素材随时放到相应的文件夹里。这样的好处一是强化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拓宽了学习的体验;二是便于管理和分类,宣讲或写材料可以很方便地调用,一举多得。同时,我们还要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透彻了解群众心思,真切感受群众情绪,真诚听取群众心声,这个过程获得了知识,也做了很好的理论宣传。

讲比读好。宣讲不是领读,它是让党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的过程,需要讲者用心,听者有心,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讲的过程,既是政策的解读,也是讲者的理解,既要保证宣传内容符合主流声音,也要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只有脱稿讲,才能真正增强宣传的说服力和穿透力。从某种程度来讲,宣讲其实是一次再创作,尽管核心的精神不能变,但由于受众对象发生了变化,想达到应有的目的,每次都必须进行二次加工。

总之,基层宣传工作是一门艺术,既要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也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宣讲者用心。基层理论工作者既要有自己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熟练掌握宣讲技巧,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溧阳市委党校)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