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十三五”目标,江苏如何破题

发布时间:2016-01-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徐 劼    
 

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我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江苏发展的宏伟蓝图,就是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这对于引领全省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江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省委《建议》强调,全省上下必须增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用这五大发展理念来规划江苏发展、引领江苏发展、推动江苏发展。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就要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率先提出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去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全国第一,达16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700家,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数均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7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88.7%,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3万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创新正在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如果说,江苏这几年发展有什么“绝招”的话,最大的“绝招”就是靠创新。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经济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省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够足。只有把创新搞上去,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江苏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就要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这些年,省委省政府注重统筹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持之以恒推动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江苏绝大部分省辖市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四位,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2.31,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总体上协调发展水平在全国是比较高的地区之一。现在,中央对协调发展有新的要求,人民群众也有更高的期待,必须更加注重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主动找差距、找短板,推动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更为协调地发展,把协调发展优势做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就要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这几年我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注重标本兼治,成效比较明显。但江苏人口密度、产业密度、城镇密度全国最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偏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与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必须始终把生态文明作为“两个率先”的重要标杆,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就要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江苏是开放型经济大省,这几年外资外贸质量在不断提升,利用外资多年排在全国前列,对外贸易总额列全国第二位,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前三季度我省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增长92%。江苏已进入“三个国际化”纵深推进、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的阶段,但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也遇到了动力接续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要聚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从国内外经济的联系中谋划开放,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开放新空间、构建开放新体制、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就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去年,我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高于全国平均550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高于全国平均4470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全国领先。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江苏经济发展要走在前列,共享发展也应走在前列。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努力解决好“七个更”,让江苏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我省“两个率先”目标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中来定位,加快“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2013年,省委、省政府对沿用了10年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进行了丰富、拓展和提升,由原来的四大类1825个指标扩展到五大类2236个指标,主要监测全省和苏中、苏北地区。同时,对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也由原来的四大类3044个指标扩展到五大类3053个指标,主要监测苏南及五个省辖市。为体现对区域的分类指导,具体达标认定标准为:同时满足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单个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满意度达到70%以上三个条件。实践证明,这个指标体系起到了科学的激励导向作用。据省委研究室、省统计局对2014年全省及市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开展的监测统计结果显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总体良好,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4.1%。从三大区域来看,苏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综合得分99.0,五大类目标实现度均高于九成,正在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探索迈进;苏中监测综合得分92.6,首次高于90分这个达标基准;苏北监测综合得分85.1,比前几年有显著提高。当然,从全省来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任重道远,去年还有13个指标没有达标,难度最大的是居民收入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去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目标实现度仅50.2%13个省辖市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未达到既定标准。即便已达标的指标,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社会文明程度等软实力指标需要加大力度等。省委明确要求,各地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拉长和补齐短板,更有针对性地聚焦重点、主攻难点,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和层次。

今后五年是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罗志军书记特别强调,江苏的“第一个率先”与全国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相对应,我们要实现的“率先”,不仅仅是时间概念上的提前,主要是质量和水平提升的率先,是各项工作全面“迈上新台阶”的率先,是探索发展新路子、开辟发展新境界的率先;我们要实现的“全面”,是小康建设覆盖领域的全面、覆盖人口的全面、覆盖区域的全面,是初步展现“强富美高”新江苏现实模样的全面。同时,鼓励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同时,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

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仗,必须提前完成“两个翻一番”硬任务。从江苏情况看,“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是多年来江苏发展的基本态势,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追求。对照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省GDP年均增幅为9.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如果到2020年实现翻番,2015-2020年需要年均增长5.4%,到2019年实现要达到6.6%,到2018年实现需要8.3%。省委根据“率先”要求和我省现实基础、发展走势,确定全省未来五年GDP年均增速为7.5%左右。对照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年均分别增长7.9%9.7%,如果到2020年实现翻番,2015-2020年需要年均实际增长6.7%5.5%,到2019年实现分别需要8%7%左右。尽管经济下行使原定的倍增计划实现时间有所延长,但预计我们还是能够提前实现翻番目标。上述目标,符合江苏潜在增长率区间,也有实现的基础条件支撑,同时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也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回旋余地和空间。

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达到覆盖领域、覆盖人口、覆盖区域“三个全面”的标准,不能有明显短板。就江苏而言,贫富差距也是一个短板。今年全省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将全部脱贫,提前五年实现了全国的目标。省委《建议》提出了新一轮脱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即“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内涵再拓展、底线再织牢”,重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按照“两个6%”确定扶贫对象:6%左右的乡村人口确定为相对贫困人口,大约300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6000元的扶贫标准;6%左右的行政村确定为发展能力薄弱村,大体上有800个左右,到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要保持在15万元以上。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要有效解决因老、因病返贫等问题,才能确保贫困人口脱贫底线兜得住、成果过得硬。

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亟需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来提供新的支撑动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省委《建议》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最大法宝,进一步强化其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我省产业升级的一大关键支撑。这个战略定位,充分考虑我省科技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创新平台较多的综合优势,致力于提升江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竞争力,其最终目标是要努力成为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成为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在全球产业科技创新格局中跻身先进行列。今后五年江苏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目标定位与建设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紧密相连、互为支撑的,目标是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使江苏制造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打造“一中心、一基地”,是省委《建议》的一大亮点,也是江苏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

省委《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创新发展的具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这里提到的主要创新指标主要指三个指标,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2.6%,目前是2.5%,还要提升0.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5%,目前是59%,还要提升6个百分点;万人专利拥有量达20件,目前是10.2件,几乎还要翻一番。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努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求突破,在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上求突破,在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上求突破,在营造最优创新生态上求突破。

第一,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核心是破解影响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着力把研究成果从“书架上”变到“货架上”。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鼓励其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使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产业化。坚持开放创新,善于积聚国际先进资源要素,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二,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问题关键是聚焦引进集聚、使用评价、分配激励3个环节。在引进集聚上,要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在使用评价上,要把人才评价权、使用权放还市场、放给创新主体。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等,打通科研人员企事业单位双向流动机制。在分配激励上,要把创新成果与个人利益、企业效益联系起来,加大对科研人员股权和绩效激励力度。

第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培育一批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重点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从天使投资、投贷联动、融资担保、企业上市、股权众筹等各个环节,全面支持科技创新;切实降低创业成本和准入门槛,打造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消除创新创造者后顾之忧。

第四,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围绕“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前瞻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项目,特别在智能制造、生命科学、下一代信息技术等应用研究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基础工程。充分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改革“试验田”作用,聚焦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一批重点高新区,打造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使其成为产业技术升级的“推进器”、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策源地”。江苏高校院所众多、科教资源丰富,要强化科技与产业对接,催生涌现一批如北大青鸟、清华紫光这样的高科技企业。

(作者系省政府副秘书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