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发布时间:2016-03-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孔子到底是啥意思

孔子有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本意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出现了24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掌握不了这些,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愚不可及。

误解:“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但孔子说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

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一些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

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三十而立。

误解:“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真相:孔子还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学而优则仕。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很多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话其实是互文见义。其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