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年伊始,中东局势再掀波澜。1月2日,沙特阿拉伯(下称沙特)对以什叶派激进教士尼米尔为首的在押47名罪犯实施枪决。当晚,伊朗抗议者冲击了沙特驻德黑兰大使馆以及驻马什哈德的领事馆,对沙特使馆进行了打砸抢烧。1月3日,两国简单交涉无效,当晚沙特便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随后,沙特盟友巴林和阿联酋4日先后宣布与伊朗断交或外交关系降级。沙特、伊朗这对宿敌重揭伤疤,进一步加重了国际社会担忧。
沙特处决了一个什叶派教士,犹如打开了潘多拉之盒,陡使沙伊两国关系不共戴天。然而,这次断交事件也并非表面上的教派纷争那么简单。通过梳理并分析两国关系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不难看出其中纷繁复杂的恩怨纠葛。
从一千多年前阿拉伯第二任哈里发征服萨珊帝国(古伊朗)开始,民族冲突的根源就被埋下了。古代波斯语被酷烈的屠杀埋入历史,之后几百年,即便是改宗伊斯兰教的伊朗人,也仍然被严苛压制。
1979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逊尼派大国沙特开始担心,伊朗会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而向周边国家输出什叶派革命思想。
除教派纷争外,地缘政治上的角力也是沙伊两国矛盾重重的重要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爆发,沙特选择站在伊拉克一方,试图压制伊朗可能出现的对外扩张。1988年两国断交,90年代又趋于缓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教派冲突也随之加剧。随着伊朗的强势崛起,沙特认为,伊朗企图通过挑起阿拉伯国家教派冲突来实现地区大国的野心。由此,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
在当前的中东地区,伊朗和沙特分别被视为什叶派和逊尼派“盟主”,它们在多个国家支持和扶植本国的代理人。其中,伊朗背后的支持者包括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的什叶派力量,沙特背后则是海湾和中东大部分逊尼派国家。
2011年,沙特出兵巴林,打击什叶派示威,防止该国什叶派势力与伊朗联合。为防止也门投向伊朗,沙特2015年又率包括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多国空袭也门,打击亲伊朗的也门胡塞武装,方便避居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也门总统哈迪重回也门。2015年底,沙特还牵头组建包含多个国家的伊斯兰反恐军事联盟,但将伊朗拒之在外。
当然,沙伊的冲突也跟西方特别是美国有关。无论沙特、伊朗、土耳其,还是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都有控制中东的欲望,也都在为此努力。但在中东一家独大不符合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利益,有两三个相互制衡的地区强国之间争斗,美国才能更好地掌控中东。所以当某个国家在实质上将要拥有中东国家难以抗衡的实力时,美国就会想方设法削减这个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伊拉克前总统就是美国这一思想的牺牲品。近两年来,美国实施全球战略收缩,调整中东政策,和伊朗关系解冻,和沙特的关系却不如从前。沙特势头相对减弱,伊朗地位逐步上升。作为中东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沙特的“中东老大”之路更加崎岖,由此倍感压力。
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沙特跟伊朗断交绝不是简单的教派矛盾所致,而是有的国家要做中东霸主及外部大国在中东博弈各方互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