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高频词,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说到底,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为了解决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的问题;是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以解决当前经济供需错位的问题,实现提高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以这样的思路来观照,理论宣讲工作也要有“供给侧改革”意识。
改革,往往源自现实需求。当前,理论宣讲工作存在几方面的轻重失衡现象。
一是重干部轻群众。各级党委、政府对理论学习、理论宣讲工作还是比较重视的,中心组学习、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等活动持续开展,有需求、有部署、有督查,松懈不得。理论教育的薄弱点在基层,除冬训期间外,平时普通党员群众的理论学习、理论宣讲少有关注。理论宣讲工作面向党政机关多,面向基层单位少;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内部循环多,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少。这些年来不同主题的理论宣讲活动虽然搞了不少,但往往是“热在上头,温在中间,凉在下面”,理论之光难以照耀到基层群众的身上。究其原因,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基层单位往往任务重、工作忙,难以抽出专门的理论学习时间;更主要的还是主观方面的因素,认为理论是虚的,没什么实际作用等。
二是重大众轻分众。不少地方,对重大主题集中宣讲活动,一般采取大会场做报告、“大水漫灌”的方式,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老人、青年等不同群体并未多加区分,往往一锅煮、“大呼隆”,更不用说对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进行精准宣讲了。这样的宣讲往往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却常常是“串皮不入肉,雨过地皮湿”。实际上,在大众传媒遭遇分众传播趋势的今天,理论宣讲也需要坚持分众化的理念,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理论需求的共性是哪些、个性是哪些,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宣讲人、宣讲内容和宣讲侧重点,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为什么人定什么调”。
三是重数量轻质量。理论宣讲的各级组织者,常常以组织宣讲的场次多、参与人数多而自豪;一些考核、检查往往也是以场次作为衡量标准,而对理论宣讲的质量、对宣讲的实际效果到底怎么样缺乏关注,或者是想关注也难以找到实施途径。简单地在宣讲报告会后让听众填写满意度表格并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宣讲的质量或实际效果,何况宣讲工作的成效不仅包括具体场次听众的满意程度,还包括宣讲的组织工作,如宣讲主题的策划、听众的覆盖面、宣讲前期的宣传、宣讲成果的后期转化等等。与其他工作一样,理论宣讲工作也是保证数量是前提、提高质量是根本。如何在保证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宣讲的质量,是理论宣讲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是重教“看”轻教“办”。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成长的烦恼”:物价涨、房价高、看病贵、就业难、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这些“烦恼”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困惑着人们的思想,也对理论宣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引导人们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现象方面,理论宣讲工作者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引导人们“怎么办”方面,还显得不足。科学理论的优势不仅在于把准脉象、找准症结,更要开出良方、诊除顽疾。理论宣讲呼应人们的关切,不仅要致力于回答“怎么看”,还要着力说明“怎么办”“怎么干”,既“梳辫子”“解扣子”又“指路子”“出招子”。要做到这一点,理论宣讲工作任重而道远。
改革,更是源自工作任务的需要。与以往相比,现在理论宣讲工作的作用更加凸显、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
实现“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对理论宣讲工作提出新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两个巩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全民的思想基础,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两个巩固”,重在坚持思想引领,关键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坚定信仰理念、培育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创新成果,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打牢思想政治根基。在补足“精神钙”、坚定“主心骨”、筑牢“压舱石”方面,理论宣讲责任重大、使命崇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理论宣讲工作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对我们党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宣传思想工作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要求理论教育、社会宣传、新闻舆论、文化文艺等方面工作在站稳群众立场、凝聚群众力量、实现群众利益、坚持群众标准上下功夫。理论宣讲工作担负着让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更快、更好、更准确地与广大干部群众见面的重要使命,更要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宣讲活动只有在选择主题和宣讲人、组织宣讲等各个环节为群众着想,把尊重群众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依靠群众同动员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把群众参与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亲近群众、赢得群众,才能提高落地率,增强实效性。
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对理论宣讲提出新要求。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深远思考和科学谋划,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构建思想文化建设高地,要做的事情、要完成的任务很多。其中,加强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任务,而在理论武装工作中,难点在基层、在群众。打通理论大众化“最后一公里”,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基层干部群众之中,引导人们坚守理想信念、坚守前进方向、坚守正义良知,为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光荣使命。
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样,理论宣讲工作的“供给侧改革”也要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以解决当前理论宣讲方面的供需错位。
一是多研究、激发群众的需求。群众理论需求是理论宣讲的方向和动力。只有关照群众理论需求,才能架起理论与群众、政策与百姓之间的桥梁,把理论转化为思想和信仰,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方面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特别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惑所盼,在充分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宣讲主题、策划宣讲活动,做到“干部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讲什么”,实现理论宣讲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另一方面,现代营销学认为,人的需求可以被激发和创造出来。对于理论宣讲来说,也是如此。要转变观念,理论宣讲不仅是满足需求,还要激发和创造需求,以丰富多彩的理论产品、紧扣现实的宣讲内容,触动基层群众对理论的“兴奋点”,让其处于“潜伏”状态的理论需求被激活,激发出基层群众对理论的关注和热情。
二是多采取丰富的形式。理论宣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创新形式、创新话语,才能进一步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理论宣讲要追求形式新、手段活,既有全面系统阐述党的基本理论、帮助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大餐”,又有从“小话题”引出“大道理”的形式生动活泼、群众能“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百姓快餐”。要坚持务实、管用、实效的原则,通过“零距离”宣讲、谈话式宣讲、互动式宣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宣讲效果,以此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坚定信仰,明辨是非。要善于运用唱山歌、讲故事、作图画、说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进行宣讲,用朴素的道理宣传政策法规,变“单一教育”为“生动说唱”,达到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是多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是理论宣讲的听众,是宣讲效果的评价者,也是“草根宣讲”的主讲人,因而理论宣讲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增强影响力。在继续关注传统对象的同时,更加关注进城务工人员、“两新”组织从业人员、信教群众等特殊人群,通过网格化宣讲、小分队宣讲、面对面宣讲等形式,把“大水漫灌”与“持续滴灌”相结合,实现受众的更多覆盖。要让群众评判,增强引导力。通过现场发放宣讲活动评价与反馈表、推动电子政务满意度调查体系、召开群众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理论宣讲的质量和效率。要激发群众热情,增强创新活力。组建由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组成的草根宣讲团,如农民宣讲团、职工宣讲团、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外来流动党员宣讲团、乡音乡情宣讲团等,发挥草根宣讲员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熟悉社情民意,其宣讲内容“实”、语言“鲜”的优势,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多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行“短平快”式理论渗透,让理论宣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以网站、微博、微信、QQ群、手机APP等为依托,在及时提供学习辅导、解疑释惑的同时,结合重大政策出台、重要节庆举办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如党建党史知识竞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网民和用户参与。要搭建理论宣讲聚合平台,将一个地区的理论宣讲网站、微信、微博等聚合起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讲网络联盟,实现资源的互补互通,起到1+N更广泛、更富有影响力的传播效果。要坚持“网上做”与“网下做”相结合,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关注,归纳总结出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在网下采取座谈讨论、专题宣讲、解释说明等“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对网上反映的实际问题积极给予答复解决,依靠解决实际问题来化解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疑惑,进一步增强理论宣讲的说服力、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