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和发展,既吸收了全球范围内生态发展的理念精华,又继承和完善了我国多年来的环境治理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绿色道路”。
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在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异常气候所导致的自然危机日益频繁,资源、能源供给日趋紧缺,这一现象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工业文明发展困境的反思。1987年,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取得世界共识。与传统发展观相比,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减贫,主张经济发展应当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这种观念有进步性,但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观只是一种被动的、修正式的调整,仍旧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
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绿色发展逐步成为新的发展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讲,绿色发展观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绿色发展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出版了《绿色经济蓝图》一书,在书中皮尔斯主张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他认为应该从社会及生态条件出发,在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承受范围之内进行经济发展,避免因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自然资源耗竭,最终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开展了对绿色增长的研究。绿色增长概念最早在2005年联合国亚太经合会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环境与发展问题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会议通过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绿色增长)首尔倡议》将绿色增长定义为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随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韩国、世界银行等国家和国际组织进一步对绿色增长的概念内涵不断进行完善。
绿色发展的中国实践
为了回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我国在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后制定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构筑了一个综合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10年之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发表的《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
在全球发展理念大变革的影响下,我国自上而下掀起“怎样发展”的讨论和反思。多年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大范围空气、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知,党中央、国务院以战略的思维和世界的眼光,给出了科学的答案,做出了英明的决策。
1995年在制定国家“九五”计划时,党中央从基本国情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国情出发,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将环境保护明确为基本国策。自此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历次五年规划的核心词。2005年,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首次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2010年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目标。此次“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中央精神相配套的是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法律法规的密集出台。从2013年9月发布的空气“国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5年4月出台的“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2015年1月起执行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到2015年9月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生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的高层思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过“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的发展思路,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惠民:环境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在习近平眼中,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紧紧相连。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近几年在地方考察时,他以一种造福子孙后代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多次强调绿色发展对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
绿色富国:以绿色发展引领新常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很早就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富国,将促进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快速发展,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升级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绿色、智慧技术将加速扩散和应用,从而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兴起,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绿色承诺:凝聚全球力量,强化政策行动。“中国正在推动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强化政策行动。”这是2015年9月中美两国元首重申《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时习近平对中国行动的阐述。这一阐述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都力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5年11月,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演讲中真诚承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