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打造传世精品

发布时间:2016-03-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燕文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新任务,并将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列为五个重点任务之一。根据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专门研究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并制定《意见》,对江苏文化强省的内涵进行了深化,提出“三强两高”的建设目标,就加快社科强省建设、打造思想文化高地作出专题部署。

社科强省建设要靠扛鼎力作来显示和标注,思想文化高地要由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和支撑。面对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通过系统整理研究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有效支撑全省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江苏文化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这既赋予了我们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新的使命任务,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所作为、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

一、强化使命担当

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还是世界近代的文明演进,都一再证明,任何一次大的文化复兴活动,都是以历史文献的系统收集整理与研究为基础和先导。我们一定要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江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树立文化自觉。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优秀文化典籍是文化之根、文明之源,树立文化自觉,就要努力挖掘中华文化的精华并让其发扬光大。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掘与认识,并予以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实施“江苏文脉工程”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追梦之行”,我们要以高度文化自觉,准确把握我省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自觉把江苏文脉工程放到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来谋划,放到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大局中来部署,放到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的新实践中来推进,着眼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支撑力和精神推动力,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江苏的新贡献。

强化使命意识。盛世修典,太平纂帙。我国有图书集成的深厚传统,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以及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这些震古烁今的巨制,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历史和辉煌未来。近十多年来,随着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一些省市陆续启动了文库编纂出版工程,比如湖北“荆楚文库”、四川“巴蜀全书”、湖南“湖湘文库”、广东“岭南文库”以及“浙江文丛”、“福建全书”等。而江苏作为拥有厚重文化积淀的文化大省,在文献典籍整理研究领域已滞后于兄弟省份。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任务,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的目标,迫切需要有与文化大省地位相称的文脉研究工程。做非常之事,需非常之人。实施江苏文脉工程既是地方文化建设的盛事,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需要我们勇于担当、勇扛重任、勇挑重担。只有担当在心,才会有抑制不住的研究渴望、滴水穿石的研究积累、货真价实的研究成果,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再创辉煌,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甘于无私奉献。“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定力是成事之基,专注是成功之道。基础研究是一项清苦而艰辛的工作,往往耗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特别是文脉整理与创新工作,更是不易快速出“政绩”的领域,很难立竿见影、短期见效,需要的是埋头苦干和长期积累。大家都知道,《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整个研究历时20年,离不开几代学人的辛勤汗水。江苏文脉工程作为一项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将是江苏有史以来最为浩大的文化工程,我们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编辑出版300本江苏典籍、3000本江苏文库,其成果规模将超过其他省市现今已编和在编的任何一部同类著作,是江苏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江苏文化历史百科全书。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韧劲,全心投入、精耕细作,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扛鼎之作。

二、强化精品意识

工程质量是文库能够传之久远的生命线。只有坚持高水平定位、质量为先,胸怀敬畏之心、敬业之责,才能确保工程质量精益求精、至臻至善。

坚持质量第一。“心有高标,方可致远”。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水平推进,方能修成上乘精品、传世佳作。要打造国家传统文化研究传承的精品工程。江苏文脉工程要走在全国前列,尽管在时间上比起一些兄弟省份可能滞后,但我们要后来居上,把文脉工程打造成为国家传统文化研究传承的精品,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响亮品牌。要打造江苏社科强省建设的标志工程。江苏文脉工程作为一项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是推动江苏社科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江苏文脉工程,要充分整合学术资源,凝聚学科优势,为呈现江苏历史上的“文化高地”奉献才智、贡献力量,使之成为江苏社科强省建设的闪亮名片。要打造构筑思想文化高地的基础工程。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核心是思想,关键是文化。缺少思想“主心骨”,高地就会失去方向;缺少文化“含金量”,高地就会失去底蕴和依托。实施江苏文脉工程就是要通过溯文源、通文脉,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基因,最大程度聚合丰富的苏派思想资源,最大范围呈现多样的江苏文脉,使之成为构筑思想文化高地的重要标识与坚实底座。

坚持统筹兼顾。江苏文脉工程规模宏大、体例多元、编制周全,集“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个方面,需要我们站位全局,着眼全面,统筹兼顾。既要分门别类,又要确定缓急;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扶优保重;既要重点引领,又要整体推进。要把握好“整理”与“研究”的关系。“文脉工程”包括整理和研究两部分。一般来说,整理扩大规模容易,但往往质量参差不齐;研究控制规模容易,但周期长、难度大,需要一批顶尖学术力量介入。只有深刻把握好文脉整理与文脉研究的关系,才能实现集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应用性、可读性于一体。要把握好“全”与“精”的关系。《江苏文库》编纂出版,还存在求全还是求精的问题。既要以过人的“史才”和“史识”,探逸钩玄,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挑选出最有影响、最具代表的作品;又要着眼全局,本着博览约取、去粗取精原则,紧抓文脉脊梁,把准文脉精华。要把握好“通”与“专”的关系。既要做好江苏文化通史,系统全面地展现江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其流变,还要开展好江苏文化史专题研究。在江苏文化发展中,有代表性的流派、人物、事件、活动很多,对于这些重大的文化现象,可以放在通史里面进行定性,纳入相关专题作深入探讨,做到通专结合、专通兼顾。

坚持传承创新。实施好文脉工程,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对传统文化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实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文化取向上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之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实施江苏文脉工程,必须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工作全过程,着眼撷取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在文化融合上坚持扬弃继承。要坚持科学辨析、精心萃取,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要系统梳理、发扬光大;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要态度鲜明地予以舍弃,切实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文化发展上坚持转化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观点,赋予新意、改造形式,让其中的精华亮起来。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增补充实、拓展完善,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通过赋予传统文化资源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三、强化工作保障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启动之年。“江苏文脉工程”已被列入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组织实施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要突出硬抓手、拿出实举措,在服务保障方面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建好机制。“文脉工程”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编纂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构建好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工作推进规划,健全协同推进机制。相关高校、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图书馆等单位,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确保政策配套到位、工作推进到位。工程建设中牵涉到大量的文献典籍,作为典藏单位要有分享精神,让文献资料为社会共享。“文脉工程”工作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和编纂出版委员会,要明确责任分工,量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强化工作配合,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协同配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强大工作机制。

汇聚众智。文脉整理与创新既是文化研究,也是文明再造,非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无以为功。实施江苏文脉工程关键是要汇聚众智众力,发挥人才优势。要整合团结一切力量资源。充分调动“文化苏军”、新闻出版机构力量,广泛汇聚南大、东大、南师大、苏大、扬大、江苏师大、南通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智慧,积极争取和利用省外乃至海外学术资源,让一流的专家学者、编辑人才参与到工程中来;要在协同研究上拧成一股绳,勠力同心,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文脉工程开好局、起好步;要着眼文脉研究人才传承培养,以实施文脉工程为契机,通过以编促学、以纂代训,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历史典籍与文献的专门人才与学术新人,让文脉工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有序推进。“文脉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抓好机遇、迎难而上,又要防止急功近利、贪大求全。要把握节点,紧抓重点,排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把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项一项开展,一件一件抓实,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既要重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又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既要面向学界,满足学术研究的基本需求,又要面向社会,编撰文脉通俗读本,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实现学术研究功能与社会普及功能的结合,不断提升文脉工程的认同度和社会参与度。要积极做好阶段性成果的宣传推介工作,不断放大成果“溢出效应”,将“江苏文脉”的历史场景展示出来,将江苏历代学人的辉煌成就传播出去,充分呈现江苏文化的厚重历史、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要顺应数字化出版大势,提前规划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技术,用好用活历史文化资源。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