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从草根到改革家

发布时间:2016-05-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熊召政    
 

张居正,出身寒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草根一族成长为职业政治家的典型。

考试第一名却没能中举

张居正的远祖是跟着朱元璋起义的一个大兵,明朝建立后被分封到湖北秭归,担任一个相当于县人武部部长的职务。明朝的规矩是老大世袭,而张居正的爷爷这一支不是长子嫡传,只能出外谋生。张居正的爷爷在荆州看守王府大门,他省吃俭用培养独子张文明读书,这就是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20岁考中秀才,然后再也考不上去了。

张文明21岁的时候有了张居正,张居正13岁就顺利考上了秀才。他考上秀才的时候,他的名字叫张白龟。为什么有这么俗的一个名字呢?是因为他爷爷在孙子出生的头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月亮掉到他们家厨房的水缸里了,然后从水里浮起一只白色的乌龟。后来老头起来看水缸,果然看到里面有一只白龟。第二天他的孙子出生,就叫白龟。上学以后觉得白色的乌龟不好听,就把龟改为“圭”,就是美玉的意思。当时的荆州知府觉得这个神童的名字叫白圭不好听,他说我就给你改一个名叫居正,你将来要居正位,用这样一个名字来勉励他。

16岁时,他们父子两个一起到省城武汉考举人。主考大人看了这次考试第一名的文章觉得挺好,再把名字揭开一看,叫张居正,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我要见见这个考生。过来一看是个孩子,全省考生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主考大人叫顾东桥,是有名的江南才子。他见了张居正之后,谈了一番话,非常欣赏这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才俊,当时就把自己身上的一条腰带解下来送给张居正。他说,年轻人你有学问很好,将来要为国家承担责任,我这个腰带送给你,是对你的一种勉励,因为你将来不会系这个腰带,你是腰玉之人(明代官员的腰带是分级别的,正省级的干部只能系犀牛角的腰带,而宰相是系玉腰带)。

这种评价可谓语惊四座,大家以为这位考生一定会顺利地得乡试的魁首,可是第二天张榜,张居正同他的父亲一样,没有中举。大家很奇怪,顾大人单独接见他,还给他这么高的评价,为什么没有让他高中呢?顾东桥说,得杀杀这孩子的骄气,对年轻人不要让他走得太顺利,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定要沉稳。

从平民到内阁大学士

19岁时,张居正再去赶考,榜上有名。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23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当时朝廷用人有一个制度,就是在每年考取的将近280名进士里面遴选20个人,不分配官职,留在翰林院继续深造。在民间叫“点翰林”,被点了翰林就会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在翰林院毕业的人充当三种职务:第一种是侍讲,就是给皇帝当老师讲课;第二种是待诏,就是给皇帝起草圣旨;第三种是检讨,就是给皇帝整理历代治国的得失,编撰书籍。这三种官分别叫讲臣、言臣、文臣。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就当了文臣,专门研讨治国的得失,编撰书籍,供皇上阅读。

张居正当了5年文臣,研究了5年的政治,30岁时国事不但没有改变,还在继续恶化。张居正一怒之下请假回到老家,要学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回到老家归隐林下,他的心倒是获得了一种解放,但是另外的烦恼又来了,他的父亲那时候还在考举人,父亲一看自己的儿子点了翰林,觉得这是非常光耀门庭的事情,现在儿子什么官都没有就回来,在那里玩,他觉得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所以每天长嘘短叹。没有办法,三年以后,张居正又回到京城重新当官。37岁时升到了五品,担任国子监司业,相当于今天的教务长,从一个编辑变成了讲臣,专门管理教育。

张居正42岁时也就是新皇帝隆庆皇帝的第二年(1568年)当上内阁大学士次辅。参加工作17年,其中有3年回家,他一共当了14年的官,从一个连“科长”都不是的人变成了“国家领导人”。这一年,他拿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从财政、吏治、行政效率、边防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皇帝看完之后批了7个字“知道了,俱见忠诚”就再也没下文。1572年,年仅10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总揽朝政,开启了“万历中兴”的改革之旅。

改革从整顿吏治开始

张居正上任的第一天,晚上回家把他家的6个儿子、仆人、管家找到一起开了一个会,说我现在当了宰相,你们不准跟任何政府官员打交道,不准收他们任何的礼品,也不准谈论国家大臣。如有违反,我知道以后一定惩处。第二天上午,他给北方的大总督写了一封信,说我何德何能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我坐到这个位置上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我有这个位置就能实现我富国强兵的理想,对国家施以改革。我知道改革是非常非常艰难的,但是我做好了准备,哪怕所有的明枪暗箭朝我射来,哪怕所有的陷阱在前面等着我跳,我在所不惜。张居正就是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来推进改革。

当时,推进改革的难度和代价有多大?一天,张居正把皇帝请来了,他选了三个折子:第一封是山西的一把手写了一个折子,说在运城的一个县有一个男人有一天晚上突然变成了女人。第二封是南昌市政府上了一个折子,说我们这个衙门里面有一个假山,有一天我们上班的时候看到这个假山在往上长,大家都在看稀奇,长到二尺多的时候大家一喊“这个山在长”,这个假山听见以后就不再长了。第三封是无锡市政府写的,说有一块田,稻秧都长得很好,后来那个田往湖里跑,听到人们的叫喊忽然就不跑了。那个小皇帝听了这些折子说真好玩,天底下怎么有这么多好玩的事。张居正很严肃地说,皇上,你身居九五至尊,你知道皇帝应该怎么做吗?你任命的这些政府官员应该做什么?听张居正这么一说,小皇帝就不吭气了。张居正说,我们朝廷任命一个官员管理一个地方,是要让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得到实惠,皇帝的恩泽要通过这个官员传递给老百姓。所以改革首先就得从整顿吏治开始。

张居正后来怎么弄呢?他让每一个官员写述职报告——在隆庆皇帝六年你做了什么?你做了哪些有益于朝廷的事情?你做了哪些有益于百姓的事情?哪些事情没有做?必须填写统一的表格,由吏部制作,每个人都要汇报,然后决定他的去留、升迁或者降级使用。

用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

张居正用人的方法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清流就是讲原则,但是做不了事情,这样的人是一个不用的。循吏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能把事办成的人。有个县衙门的人,叫黄清,是个残疾人,他没有文凭所以当不了大官,但是很能干,张居正觉得这个人可以重用。那个时候东南的财富、粮食、物资要通过运河这一南北大动脉运到北京,每年要运400万担粮食。淮北这一带运河经常泛滥溃堤,这个问题几十年都不能解决。张居正说,让黄清去。就这么一个办事员被提拔为扬州知府,之后他把扬州这一带弄好了。几十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一年就解决了,整个运河的运输能力从过去的400万担提高到600万担。用对一个人救了一条河,也救了帝国的动脉。但是,官场视这个人为洪水猛兽,说斯文扫地,让一个瘸子做这么大的一个官,把我们这些有功名的人都不当一回事。有一天黄清要向一把手汇报工作,底下的人使坏。因为过河的时候有一块跳板,要踩着这块跳板上船,他们故意在跳板上撒水结冰,黄清这个瘸子上船,脚下一滑掉到水里淹死了。

张居正在京城听说以后痛心疾首,他知道用人之难,做事的人都是遭人憎恨的。所以,张居正亲自给他写祭文,把他家里的后顾之忧都解决掉,以此做给官场看,不管你们对他什么态度,这一类的人我还要重用。这样,整个局面彻底改观了,中央的权威树立起来了,皇帝的圣旨在各地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张居正高明的地方就在用人,他说“有非常之人,然后可做非常之事”。普普通通的人只能做平庸的事情,非常之人肯定是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人,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说唐朝搞得那么好是因为唐朝有魏征,唐朝有大诗人李白,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你老抱怨你的时代没有人才,别的时代有人才,这是一种错误。张居正说,“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人才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怎么去用这些人才。

殷正茂做江西巡抚时被人告了,说这个人贪污。当时广西造反,耗费朝廷几百万都没有平息,说人用错了又找不到能够镇压造反的人,然后就换了殷正茂。殷正茂申请100万军费,张居正批了120万。别人不理解,张居正说你们不是说殷正茂贪财吗?这20万就是给他去贪的,免得到时候说军费不足仗打不赢。张居正多给了20万,实际上就是发奖金,不叫贪。结果,殷正茂去了半年就平息了叛乱,国家一下子省下了几百万,那20万算什么呢?所以,这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

经济改革让明朝富甲天下

张居正把干部队伍管理完善之后,改革第二步就是经济上的,他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全国丈量土地,把财富的来路都归结到“一条鞭”法。经过了几十年的动荡,朝廷失控,导致民间很多土地被大户兼并,都不缴税。张居正丈量土地花了三年的时间,让整个国家的土地多了400万公顷,就这一项增加的税收足够国防开支了。

对皇帝来说,国家就是我的家,我家所有的东西归我用。要改变这个观念,国就是国,家就是家。皇帝的开支必须要有预算,财富的提取,经费的开支从内廷公用库支出。国库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兴修水利,加强军事,赈灾以及官员的工资、学校的建设。这些钱由国库来开支,皇帝不能用国库的开支。天下哪一块财富切给了皇帝呢?就是矿山的收入和一些专卖店的收入,这些收入切给了皇帝,你每年的开支从这个路子来。

过去由每一家向国家缴税纳赋,赋就是各地方的行政收税,你每年给国家出多少劳力,像修河这些事情。张居正实施的改革是你现在不用出劳力了,你出五个铜板,你家有十个人就五十个铜板。你也不用缴粮了,直接拿铜板就行。一个县负责给84个地方送粮食,最近的可能是十里地,最远可能是1千里地,以前都得要你自己去送,老百姓苦不堪言。秋赋统统变成银两之后,一下子把劳动力就业的机会拉开了。社会各个行业一下子都兴旺起来了,城市的雏形也出来了,山西的钱庄就是这样产生的,明代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全世界白银的流动量是7千万两,一半在中国,城市的规模也增大了。为什么呢?因为金融的空间打开以后,流通领域打开了之后,产生了很多新的职业和新的工作。

张居正十年改革,58岁死在任上,是真正的积劳成疾,但他给整个大明帝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可以说是明朝中兴的第一功臣。如果他的改革成果能够被万历皇帝继承,再继续推行下去,努尔哈赤就没有机会灭亡大明了。

(作者系湖北省文联主席)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