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发布时间:2016-05-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周其仁

降低体制成本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法定的经营成本,对潜在机会作出反应的成本,以及获得关键要素的成本这三类法定成本,我想把它们统称为体制成本。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发展速度走在世界前列,真正的秘密是通过改革开放,系统地、大规模地降低了体制成本。但是在高速发展中,我国某些体制成本就像所有成本曲线一样,下降以后又急速上升。如果不能把这个成本曲线降下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受到损害。系统降低体制成本是我国应对转型,走出经济困境,争取更好经济前景的关键所在。

 

贾康

“税负只减不增”并不意味着全面减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表述,并不意味着齐头并进全面减税。还是要承认,在总体减税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差异。区别和差异的界限在于,具体到一些税种上,可以多降、少降甚至在企业的某些感受上可能不降,但绝对不能增税。这是对“只减不增”未来可能图景的简要勾画。对企业经营者来说,一方面要理解,“只减不增”是决策层传达出的一个清晰信号:政府在进一步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全面发力过程中,特别注重减税,这为税制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回应企业和社会关切的工作要求。但在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理解自身特点与减税机制相对应的具体情况,注意顺应政策的引导作用。具体到每个企业,减税的幅度高低存在弹性空间。

 

王长江

城管执法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城管执法改革上接政治体制、下接民生民意,解决这个问题既有紧迫性,又须慎重、多思。如果不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探索和解决,可能会引发更多、更大的问题。城管执法改革应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在国家层面设立指导性机构和主管部门,加强有关立法,突出“指导”性。充分发挥现有社会组织的作用,并对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前景有充分的估计,把大量日常的、一般性的管理事务、治安事务和维持生活秩序的事务交还给居委会和居民,鼓励居民自愿结合成各种社区组织,承揽这些事务。政府部门要把更多精力花在帮助他们建立社区组织,协调、引导和规范这些组织的活动上。

 

李佐军

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

之所以有的地方出现低附加值产业比重高等产业升级不理想情况,是因为财产权、知识产权、人才等制度不合理。而改革这些制度也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从调整存量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超建、降成本、补短板”,即去实体经济中的过剩产能,去房地产业中的高库存,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负债率,去基础设施领域中的超前建设、超标建设、超量建设、超大建设,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税费、财务、电力、物流成本等,补扶贫、农业、生态、公共服务短板等。而这些正是产业转型的基本内容。从培育增量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六培育”,即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品牌、新模式、新区域。前5个培育也正是产业升级的基本内容。

 

曹林

“部长通道”应成为常态

 “部长通道”是今年两会一大亮点,成为两会开放透明和善待媒体的一个象征。事实上,“部长通道”已经有了常态化的制度基础。各部委已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向媒体发布新闻,回应记者提问——只不过部长们较少亲自出席,以后部长们应更多地站到发言席上。部长站出来答问,体现了一种政府诚意,能够减少新闻信息传播的中间损耗,部长们应该是一个部门掌握信息最多、最先知情也最权威的人,站出来回应公众关切,更能提高发言的可信度,公众会更相信。同时,部长们经常面对媒体,可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部门其他官员也会善待媒体,积极让部门事务变得开放透明,而不会把记者当皮球踢。

 

李浩燃

开放时代要“放开心态”

观察今年两会,以开放为机遇,以开放促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开放为人们打开一扇扇“可能”的窗户,有时也难免形成比较、带来冲击。心理学中有“漏掉的瓦片效应”,讲的是在屋顶铺满瓦片,唯独漏铺一块,有的人仰望到整齐的屋顶,有的人则专注于漏掉的那一片。专注那块漏掉的瓦片,其实是专注自身短板的隐喻。倘若因为自身存在短板和不足就在行动上裹足不前,结果只会是放大自己的短板。越锁国越落后,这个教训再清楚不过。避免被悲观击倒,尤须在开放环境中辩证看待差异。

 

郭元鹏

倡导生态安葬要满足“人过留名”诉求

近期,南京市生态葬奖补办法正式实施。南京对愿意生态安葬的,专门拿出一块区域镌刻死者姓名,以便让亲人祭奠。这无疑是种好思路:对于不留坟墓、墓碑,现实中很多人能接受,但对于不留姓名,则心怀抵触。实质上,在银川,很多年前就实施了“江海葬法”的生态安葬。推行了几年,也给了很多奖励,但社会效应并不可观。去年当地放宽了规定,在江边建设了“逝者纪念碑”,凡是参加“江海葬法”的家庭,都有机会将逝去亲人的名字雕刻其上。办法一实施,作用立竿见影。一位市民说:能够有地方祭奠亲人,这才是最好的办法。推行生态葬法是现实的需要,但也要顾及几千年相沿的风俗,期待“人过留名”,也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感知。倡导生态安葬时,也不妨满足该诉求。

 

魏尚进

反腐是对企业的间接减税

公平、大力度地执行反腐对经济是有好处的。反腐实际上是一种降税,或者倒过来讲腐败是对企业的额外征税,它和征税的唯一区别就是说这个税上了以后不进国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腐如果是公平的、全面的、有力度的话,对企业是间接的降税,腐败是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匡贤明

“工匠精神”需要市场土壤

公开透明的市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决策者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如何鼓励企业形成工匠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土壤。一方面,加快市场化改革,打破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秩序,是形成“工匠精神”的土壤。这一点不打造,垄断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出现。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监管。假货盛行是工匠精神的另一个天敌。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假货制造与销售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那么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结果就是毁了整个行业。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