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师,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词句,崇敬之意油然而生,这其实是在说师德之美。
教师肩负着教化人心、启迪思维、传授知识、解疑释惑的职责和使命。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著名观点。所谓传道即传授道德观念等,即我们时下所说“思想教育”,这个是基础教育,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能成才的。授业即传授人学业、技能,这个技能是指能够使学习者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理论知识。解惑即是指当受教育者面临未知事物,遭遇困顿和迷惑,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其解开困顿、迷惑。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列而行、缺一不可,也是不可分开看的。“传道授业解惑”合在一起,不仅是对教师职责使命的高度概括,而且揭示了师德有别于一般职业道德要求的特殊内涵。
韩愈在文中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反观教育现实,也有很多现象让人唏嘘不已。这些现象的存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使师德建设长期以来难彰其效。比如,教育教学分工越来越细,每门课程的教师只关注自己所教的学科,学校则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寄望于一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面对考试排名“指挥棒”的压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应试能力,只关注升学率,素质教育被抛到脑后;教师职称评定片面要求所谓的“学术论文”,哪怕三尺讲台都站不好,也不影响其成为特级教师等等。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师”和“范”的统一,这是由“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在统一、不可分割决定的。因此,正本清源,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不能对师德仅仅从职业道德的层面作肤浅的理解。
强化教育是事业的意识,才能为师德进行准确定位。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工作都在呈现职业化的趋势。教师也表现出“职业化”的苗头。比如,个别教师上课铃响人来,下课铃响人走;上班尽职,下班兼职;与学生缺乏交流,对学生缺乏爱心……这些教师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职业和事业的区别。从事某种职业的目的在于生存,在于养家糊口,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本质上讲是“利己”的行为;从事某种事业的目的则在于实现一定的追求和抱负,它远远超越了物质层次的欲望,需要当事人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本质上讲是“利他”的行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投身教育工作,必须将教育作为事业。只有将教育作为事业,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务,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把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作为界定师德高下的第一要求。我们的很多孩子,通过9年、12年甚至20多年的培养,仅仅在走向社会几个月后,发现自己所受教育的信念和追求就突然坍塌了。这样的坍塌,导致成为宅男宅女的有之,抑郁不振的有之,消极避世的有之,甚至于基本道德底线不能守者有之,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者有之。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后,留下富有积极生命力的烙印,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我认为,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担当刻不容缓。我们仅仅把目标锁定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忽略了更高更远的追求,是教育方向的严重偏离。当我们的目光仅仅盯在“升学率”那几个数字上时,我们的教育理想就变成了培养单纯的“应试机器”。学校,必须履行社会责任;教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否则,学校就不是学校,而是“学店”;教师也只能是“教书匠”,而绝不会成为教育家。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这是所有学校共同的社会责任;培养有健全人格、有社会良知、有担当精神、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是所有教师应穷一生精力、倾一腔热血、用全部智慧奉献的事业。
师德和人格具有一致性,要把握好师德发挥作用的途径。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与教师个人的学识、人品、性格等因素合起来就构成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熏陶学生。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能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烙印的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这颗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上,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喜爱上。爱自己的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都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去工作。通过人格展现的师德,是“生动的、具象的”。教育学生不是演戏,教师绝不能有“双重人格”,只有当教师真正发自内心地做到表里一致、言行统一时,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感染、熏陶,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教师个人的榜样,乃是使青年人心灵开花结果的阳光。”“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品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言传身教是师德发挥作用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也是感染力最强的教育。
(作者单位: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