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件大事情

发布时间:2016-05-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阎崇年    
 主讲人小传:著名历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先后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韩等国文字。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患者和医生发生矛盾,就拿刀子把医生捅了;学生跟老师闹矛盾,家长就跑来教室,当着学生面把老师打了;邻里之间有一点纠纷,有一点矛盾,就把人家给灭门等等。这些事情发生,原因很多,问题很复杂,但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读书,就是丢掉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中国本来是个礼仪之邦,有5000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但是近些年来,不读书是一个突出现象,成为一个普遍的严重问题。

从一个印度工程师的发现说起

有一次,我看到《光明日报》上一篇印度人发表的文章,看了之后特别寒心,也特别难过。这篇文章题目叫什么呢,叫做《不阅读的中国人》。我想,我们中国人喜欢读书啊,你怎么说不阅读的中国人呢?他就举例子,这个印度人是工程师,他在法兰克福坐飞机,坐飞机之前,有好多人坐在候机室。他就观察,好多人坐在那儿看书,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荷兰人等等,也有一些人不看书,他就仔细看,究竟是哪些人不看书,最后发现不看书的人就是中国人。

从法兰克福飞到上海时间很长。上了飞机以后,他去飞机的洗手间,洗手间在最后,他就一边走一边观察,有些人就在那看书。他看到,看书的全是大鼻子的外国人。还有人不看书,在那无所事事,就在那玩IPAD,他仔细观察,发现那些不看书的,全是中国人。后来这个人到了上海,在我们中国坐飞机,他发现中国的飞机上也是外国人在读书,中国人不看书。我看了这个报道之后,就想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那天他们给我买的是头等舱的机票,在休息室等飞机时,我就仔细观察,发现有两个外国人都在那看书,还有两拨,四个人一拼,在打牌,都是中国人。这时我就想啊,贵宾室里的,或者是有钱的,或者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你不看书,在那打牌,怎么影响广大市民群众去读书啊?于是我就觉得这个印度工程师讲得有一定的道理。

这一个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这是飞机上所见的,那我再说说统计数字。我们国家以前有个新闻出版总署,现在合并了,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下面有一个研究院,叫新闻出版研究院,他们就做过研究。他们统计的数字,是我们国家出书最多,全世界第一,2013年全国出版的图书有40万种,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超过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但我们平均每个人读多少书?平均每人每年读1本到2本书。科教文组织有个统计,是统计我们中国人年平均读书量的,显示我们每人每年读书不到1本。而别的国家呢,韩国是20多本书,日本是40多本书,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30-40本书,美国也是40多本书,以色列更是平均每人每年读60多本书。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超过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也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在全世界排第二。但我们的人均读书远远低于以色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也低于亚洲的日本、韩国等等。这么说来,那个印度人说的“不阅读的中国人”,看起来很难过,但是这种现象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读书的四个层次

我们幼儿园读书,小学读书,中学读书,大学读书,大学之后再读硕、读博、留洋,再做博士后,为什么?是因为读书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知”,知识的“知”。一上幼儿园,老师就指着画图,说这个是虎,那个是狼,那个是马、牛、羊。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画一个人就叫人,画一个手就叫手,画一只脚就叫足,画一个嘴就叫口,人、手、足、口,这是知,知识的知。最初就是知,幼儿园、小学、中学等等,不同层次的知,包括我们大学本科也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知,知识的知。

第二个层次是“技”,技能的“技”。人们常说,三招会不如一招绝。你会一千样,样样通,但样样松,那不行,不如一招绝。又说“一招鲜、吃遍天”,一招,就是一个本事,就可以吃遍天。我们现在比较年轻的朋友,就是不重视技能这个技。有一次,我看到好多单位都在北京的就业集市摆摊招人,一些学生都在那应聘。10万人啊,10万人在那应聘。好多人对不上口,都是学了一些知识,但没有特殊的技能,你会别人也会,别人不会你也不会。如果真有绝活,肯定会被到处抢,给你高工资,给你好的待遇希望你来。如果只是一个人、两个人技能不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很多人不重视技能,那就有问题了。我们对青年的培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很不重视技能。

第三个层次是“智”,智慧的“智”。有知识未必有技能,有知识有技能的也未必有智慧。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一年大概就有700万人左右,这里面有智慧的人有多少?我看了《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叫韩小惠,是《光明日报》一个很著名的记者,她说她看到美国登了一个材料,标题叫《不会发明的中国人》。她把这篇文章的另一半完全引过来,大意就是说,手机不是中国发明的,电话不是中国发明的,电视不是中国发明的,天上飞的飞机,海上跑的轮船,路上跑的汽车,都不是我们原创的,我们只是加工组装。还有家庭生活用品,洗衣机、吸尘器,电冰箱,没有哪一样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人家发明了,我们就模仿。我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心里特别难过。读书的第三个层次是智,智慧的智,创新创造需要的智。我们是个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不是个小国啊。我们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我们要用创新影响世界。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出智慧,读出创新,读出发明,我们中华民族才可以振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第四个层次是“心”,心灵的“心”。怎么把读书和读心结合起来呢、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个大学发生的事很让人震惊。两个同学是同窗好友,其中一个用毒药把另一个给毒死了。功课是不错啊,考了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又考了上海的名牌大学。但心灵没有净化,没有把读书和领悟结合起来,结果犯罪,把人家给毒死了,自己也被关到监狱里去了。我觉得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做领导的,要切实关心一下,读书要读心,要和心灵结合起来。否则,学问很大,知识很多,既不能创新,又没有技能,还心灵坏,那培养他干什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心灵的问题。

读书的作用由近及远

读书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直是中国人的信条,也最深刻表达了读书的功用。

读书可以修身。人跟动物不一样,人是所有动物之灵长。但人性也有弱点。儒家有个人叫荀子,大家都知道。他很直爽,他说人之所以要读书,要修养,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恶。他说,男人、女人,所有的人,人之初都是性本恶的,为此他写了一篇专论,叫《性恶论》。他就说,目,也就是眼睛,好色;耳朵好音,喜欢听歌赋,好的声音;舌好味,舌尖上的中国全讲吃;鼻子好什么呢,好香,闻香味。此外,还有身体,身好逸,好逸恶劳,好安逸。但任人性发展就会引发一系列祸害。人在成长过程中,怎么逐渐约束自己,要让眼睛不能光好色,耳朵既要听歌颂的声音,也要听批评的声音,身体既要劳也要逸,虽然办法很多,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修养。通过读书来克服恶的一面,培植人性当中善的那面。从这个意义来说,男女老幼所有人都应该读书,用读书修养品格,使自己的精神灵魂达到一个高尚的境界。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严格约束自己,认真读书,不断地修身、修心,来完善自己的灵魂和性格的。

再说读书与齐家的关系。经常看到有人抱怨孩子不爱读书,说打了也不行。有一年“五一”节,放假前我一个朋友找我。她说,占用你十分钟的时间,给我孩子讲讲读书的重要性,我这儿子不爱念书,我想让他七天长假好好念点书,这孩子特崇拜你,您说话管用。我说以前长假你都干吗啊?她说,看电视啊,看七天啊。我说,孩子他爸爸呢?她说,孩子爸爸看不下去,就出去串门,晚上喝得醉醺醺的,回来倒在床上就睡觉。我说,你们做父母的这么做公平吗?她说那怎么办啊?我说从父母做起,你去图书馆借书,今天晚上吃饭时,你严肃地跟儿子说,妈妈过去不爱看书,错了,今天起改正缺点,要利用这7天好好念书,希望你配合,这几天你最好也一起念书。她说我看不下去啊,我说你就是摆个样子也要看,要让孩子看到你在看书,真的假的你甭管。她说好吧,那我试试。过了几天,她碰到我,高兴地跟我说,阎老师你这法子真灵。我说怎么了,她说我就按你的法子做了,第一天这孩子陪我玩了会,他就说不行不行,后面就跟着我看书学习了。第二天就更好了,第三天完全进去了。所以,我认为读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树立好的家风。要想家庭成为书香家庭,一定要从父母做起,从爷爷奶奶做起,从外公外婆做起。如果这六个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喜欢读书,都像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这样就能形成很好的家庭氛围,浓郁的文化氛围,儒家叫做齐家,修身齐家,真的太重要了。

读书一能修身,二能齐家,三能治国。大家知道宋朝有个宰相叫赵普,每天下班回家,先不叫太太,他要读书,至少在书房里面读一个时辰到两个时辰,才出来做事。宋史《赵普传》中有个故事,很动人啊。有一次,赵普上奏,要提拔一个人。赵匡胤特别讨厌这个人,赵普也知道他讨厌,但他还是要提,批不批是你的事,提不提是我的事。赵匡胤一看,这不是我讨厌的人嘛,你干吗要提他,可提拔的人多了,干吗要提拔他,又给退了回来。下朝以后,皇帝就到后宫了,宰相的官虽然很大,但也只能在前朝啊,不能到后宫。所以他就站着,就举着这个奏章,站在门口。太监就报告,说他举着站那儿。皇上就下圣旨,让他退下,但他照样还站在那儿举着。后来,赵匡胤就问走了没有,太监就说还没走呢,还在那举着。赵匡胤就生气了,告诉他退下。这太监就出来了,说皇上生气了,让你退下。他就跪下叩头,叩完头又站起来,还在那举着不走。又过了一个时辰,赵匡胤又问,走了没有啊,太监说还举着呢。赵匡胤就说,这样吧,你拿给我看看,太监就跑出去拿来递给赵匡胤,大致意思是有功者奖,有罪者罚,应当按照国家的利益来,不能以个人的恩怨来处理。你不喜欢的人明明有功你不奖他,你喜欢的明明有过你不罚他,这样是很有害的。赵匡胤一想,有道理啊,这人的确是有功劳,就因为我讨厌他,就不提拔他,是不好,于是就采纳了赵普的意见。这个赵普,被誉为宋朝的魏征,大家都知道有个故事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赵普。赵普用半部《论语》辅佐赵匡胤得了天下,又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赵普不读书,没有这么高的境界、这么强的毅力、这么大的决心,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说,读书第一修身,第二齐家,第三治国。

读书还可以平天下。读圣贤书,可以把中华民族5000年的思想光辉和文化精华学来。比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校的教科书里头都有。要用这种胸怀来修炼自己,你就不会贪。还有,就是范仲淹,大家都知道《岳阳楼记》,写出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有犯错的、贪污的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朝的张载说的,是说读书人的使命和情怀的。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你不读怎么行啊?你要读书,才会有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宏愿大志。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